校 刊 校刊是由学校出版的阅读刊物,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环,通常为每学年或每学期发行一期。依出版时间不同,又可分为季刊、月刊、周刊、日刊等,而依出版式样不同,又可称做校报。名称上不一定称做校刊二字,可为其他自行命名的称呼,校刊为一种统称。 校刊的编辑群多为学生组成,一般而言是由学校的学生会所主持,部分学校亦有独立出来的社团专门执行校刊编辑事宜,如校刊社。 校刊的内容主要以报道学校事务为主,比如校长的话、老师的话、距上一期间发生的比赛、事记等等。不过不一定局限于与学校有关的事,也有社论、论文、征文写作、专题研究,内容非常多元。 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学生为计划的主导者,师长则为协助者。举凡内容规划、采访、排版、编辑等皆由学生处理。在印刷的部份,可分学校自主印刷,或是外包厂商印刷。制作过程中,师长通常不干涉其内容,只在必要的环节上给予协助。 早先的校刊可以是装订成册,或者以报纸形式发表。后来数位时代来临,也有网络发表之电子报,以及光碟等多媒体形式。 校 刊 农村中学因受资金不足等条件所限,设施简陋,许多学校没有正规的图书室和阅览室,社区内也很少有图书馆和书店,文化氛围不浓。面对这样的困境,自1999年起,我开始尝试通过办校刊,来营造学校文化氛围。8年来,我先后在大田县铭栋、柯坑两所农村初级中学创办了《简报》、《耕耘》、《柯蕾之韵》等校刊。在实践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校刊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渠道。 校刊是了解学校的窗口。无论是初期的《简报》和《耕耘》,还是现在的《柯蕾之韵》,都设置了“校园采风”栏目,把学校当月的教育教学活动、校园建设、上级视察检查、教研交流等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记录了学校的成长历程,让师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当前的教育教学动态。“荣誉之窗”及时刊登师生获得的各级各类比赛名次或获得的各种先进荣誉称号,通报当月好人好事,树立榜样,鞭策后进。它在树立学校良好风尚,激发师生奋发进取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每期校刊出来,及时送往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招生片区的村委会和厂矿办公室,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并从中得到许多宝贵建议,使学校赢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校刊是提升教师钻研精神的平台。目前,大多数教师只关心自己所任学科和班级,只关心自己的教学成绩,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不够重视,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为此,校刊设立了“时政走廊”、“德育之窗”和“课改平台”等栏目,摘录国内外大事;“当前教育动态”,发表本校教师教学体会,让教师把握教育发展的动态。校刊为教师搭建一个施展才能、互相学习平台,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激发教师钻研教学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校刊是提高学生乐学精神的舞台。校刊能让学生理解学校办学理念,激励学生形成荣誉感,增进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校刊利用“阳光起点”和“学子心语”的平台,激发学生踊跃投稿,展示学生自己的实力,并通过教师的点评,让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利用“德育之窗”和“健康常识”栏目,适时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小知识供学生阅读欣赏。每当班级开展主题活动,我校都能组织学生及时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谈体会和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校刊是沟通家校的桥梁。目前在校的初中生家长,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多数家长文化素养偏低,教育子女观念陈旧,方法简单,有些做法甚至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因而,校刊利用“家教平台”,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教学策略,及时记录家长会讨论的结果,及时宣传家长好的教子方法,及时反映家长的心声。因此,校刊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家长们爱读的刊物之一,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校刊走红细细品 校刊,对学校而言并非稀罕事,但办得如何则大有讲究。上海市长征中学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比活动中,获得“最佳校刊一等奖”、“最佳编辑奖”,“中外交流”栏目获“最佳栏目奖”。 长征中学捧得这些奖项绝非偶尔撞大运,而是多年来将校刊作为校园文化精品来筹划的结果。校长李海棠认为,校刊既是展示学校生活的窗口,也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音响,更是师生成长的沃土。 尽管校刊周期较长,但《长征行》的新闻时效因为记录事件的厚度与深度而变得不同凡响。当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该校校刊第34期就专门辟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栏:“点滴汇聚都是爱”,报道学校师生爱心捐款讲究细节情谊;“坚强中国”,高三(2)班杜雪坤吟出的诗讲究激昂有力;“我的爸爸„抗震‟”,预备(1)班张嘉文的描述讲究惟妙惟肖;“中外友好学校的慰问电”,让人觉得不孤独;“爱心赈灾义卖活动”,图文并茂讲究视觉效果。这一组报道、诗歌、图片,无论在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上,都很有广度与深度。 校刊的魅力在于独特。《长征行》辟出的“中外交流”栏目相当有特色。这里不仅有先进的意识流,而且有鲜活的素材源,从“朱雁仪向奥巴马提问”到“川流五洲关注母亲河”,看点迭出。前者叙述了交换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片断,后者展现了该校学生参与英国泰晤士河节日办公室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发起的“川流五洲”艺术教育项目、进行苏州河与黄浦江污染状况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一所办学水平日趋走高的学校,他们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是很有眼光的。 校刊是以刊育人的阵地。学校广大师生之所以把《长征行》校刊作为最爱,并以在第一时间阅读作为享受,是因为刊物表现的是身边的事,而且作者都是熟悉的人,具有亲和力。从《长征行》走出的学生,不仅学会了写文章、做编辑,而且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事。校刊不少记者、编辑,后来选择了新闻和中文专业加以深造。刊物的期数,像一条条通道,将有志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72886a0b1c59eef8c7b4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