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份天真,单纯热爱世界——《人间草木》读后有感 近日闲暇,得阅此书,作此文章,聊以纪念。 头一次见到汪曾祺老先生的名字,是在一篇课文上——“候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从连万顺买来的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时便觉得,读汪先生的文章,就像是站在一池湖水边,水中有映月,一枚石子掷入水中慢慢荡起涟漪渐至平静。是带不得功利性去看的,汪先生只想告诉我们,而我们能够明白,生活很美,然后好好热爱生活就够了。 直至近日有时间去看汪先生的《人间草木》,这种生活遍地是诗意的感慨又扑面而来。 据汪先生说,他不爱逛商场,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果,就会令人心生喜悦。想来也是极对的,那些挂着水珠的青菜,带刺的黄瓜,活蹦乱跳的鱼,自然原本的活力扑面而来。听着摊主的大声喧卖,熟络的顾客边挑挑拣拣边唠嗑几句,再顺便杀杀价。这喧闹市井的生活气息饱含着温情,我也不大去菜市场,却常被这样的和谐所感染,许多年后的一天,我也会加入其中,成为其中一员,忙忙碌碌的生活,挽着头发,挑挑拣拣,话着家长里短。 嗨,扯远了,还是继续来谈汪先生的《人间草木》。想起曾经有人调侃过,汪先生如果活到现在,那一定是微博,朋友圈晒美食的一把好手。汪先生可谓是美食博主(当然,咱们还是得暂时抛却某些古代大家们),而且是一位颇有文化气质的美食博主。他独爱平民美食,笔下无甚山珍海味。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 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诸如此类的,还能从中找到许多,这都是些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食材,但 恰恰是这些几到十几不等的食材,才最能代表生活,聚起四方食事,熬出一碗人间烟火。 再多些黄豆酸豆之类的,我想也没有举例的必要了,具体如何,书中自见分晓,有些事情,存于心足矣。 人们常说,食物满足了我们的味蕾和胃,但我却觉得应不止于此,食物也是一位又一位陪在我们身边的朋友。在肉香中写着磨人的数学作业,咂着红糖在和伙伴玩躲猫猫,枕着白粥咕咕入睡......食物无声,不会表达,但它却陪着我们从年少到年长,看着手中的苇草变成了上万的手表,肩上没有几本书的书包变成了沉沉的公文包,我们渐渐褪去稚嫩,蒙上一层成熟的意味。 所以,那些将食物仅仅当作是满足饥饿的认知,我是不敢苟同的,食物带给我们的也远不止美妙的体验,因为奔波来奔波去,到头来,我们还是甘愿沉沦在一句“回家了,吃饭吧,今天做了你喜欢的菜”中。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我也许并不能一一体会,但我仍向往那种半夜回到家,锅里还热着菜,有人惦念着你的感觉,俗常却温暖, 渺小却伟大。 一蔬一果,均是生活的馈赠,自然是值得感念的。其中生趣,值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会。 众多似汪先生的人,蛰伏在人间烟火里,不争朝夕争美食。 另,摘录一些取自《人间草木》的句子: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 是谁说生活百无聊赖,明明只食物一样,人生就已经很有趣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b506d5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