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中的拉里与毛姆的人生哲学 【摘要】毛姆的《刀锋》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小说,毛姆通过拉里这个执着的真理追求者的精神探索之旅,为现代人指出一条精神出路。 【关键词】毛姆;刀锋;拉里;精神探索;人生哲学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英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毛姆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的作家。一方面,毛姆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竭力逼真地摹写人物,强调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在更深层面上,毛姆的作品关注现代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了现代主义的人生荒谬本质论。正如法国传记作家所言:“毛姆不喜欢传统,但他是用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喜欢。”[1]毛姆这种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现代主义主题的方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显著特征。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出版于1944年,是他70岁时发表的作品,小说在写作技巧和思想艺术上都达到很高造诣。此书中文版译者周煦良先生在译序里提到“这是一部杰作,出版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亚·伍尔芙夫人那个严峻的批评家的称许”。 [2](4)至今,这部小说历了年代的考验,已成为文学经典。 《刀锋》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还在于它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小说,一部关于终极价值的书。毛姆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于这部作品中,书中有他自己的心路历程的影子。小说表达的主题是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物质富足而精神空虚的现代人如何摆脱存在的荒诞感和空虚感?如何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刀锋》中故事的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西方世界的精神空虚、文化没落和强烈虚荣的社会心理。周煦良先生在译序里说《刀锋》的可贵之处在于毛姆为我们提供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个时期的一个人物画廊。[2](12)一战前的19世纪是个相信进步,充满乐观主义的时代。而这种对进步的“信仰”主要由两个方面促成:一是科学的进步,二是财富的积累。西方人曾一度把安全感和幸福感建立在科学进步和物质丰富基础上。而这种过分的乐观只不过是种幻想。叔本华说:“人们把科学和财富堆积得越高,相对于如此巨大的堆积物,人类难道不会越发的渺小吗?”[3](23)的确,人之越发渺小就意味着人在日益增长的科学和财富面前日益地贬低。此时对人之贬低尤甚的即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携带着近代科技和物质进步的巨大成果,带来了残酷的毁灭,击碎了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乐观梦想。自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人们挣脱了宗教对人精神和肉体的禁锢而获得自由。没有了上帝主宰命运的人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及时行乐。人们疯狂地追逐着物质的充裕和名望、地位,但许多人外表生活富足,内心空虚,精神颓废,心灵不得宁静,灵魂无所皈依。人又被人性的枷锁所束缚。自由使人们又陷入深深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毛姆一直是个重视人的精神依凭的作家。在《爱德华·巴纳尔德的堕落》中,他曾写道:“假如一个人得到整个世界,却丢失了自 己的灵魂,人就变成一堆僵硬而没有意义的躯壳。”[4](102)敏感而有才华的作家毛姆看到面临精神危机中的现代人,渴望为人们找寻精神归宿,拯救人的灵魂。 《刀锋》中的主角拉里?达雷尔是以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而写的,当然拉里也反映了毛姆的人生哲学。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富的时代浪潮中,拉里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复原后,被当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贝尔,有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开怀抱等待他,而他却选择逃避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原来战争中他的战友为救拉里而牺牲,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这种情形即海德格尔所言的“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向死而生”的含意是:人们在平日里很容易隐身于公共意识之中,而忘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此时的拉里本真自我的觉醒让他意识到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后,他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拉里了。死亡让拉里从原来那个乐观上进的青年而变得忧郁、迷惘。“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否则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你想到一个一小时之前还是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2](55)一心只想了悟人生的拉里告别故土,开始他的精神探索之旅。为此拉里遍游世界,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博览群书,在读《奥德修斯》的原文时,在读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等的一些著作时,拉里焦灼不安的灵魂得到抚慰。他开始感受到充实的精神生活是那样令人兴奋。“就像乘一架飞机降落在巍峨群山中的一片高原上。四周万籁俱寂,而且空气非常清新,像佳酿一样沁人心脾,自己感觉像个百万富翁。”[2](80)“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你是那样快乐,它使你对世界上的任何权利和荣誉都视若敝履。”[2](86)但拉里最终的旨归不是西方的科学、文学、哲学和艺术,不是他从波兰矿工考斯第扣口中探听的神秘主义,也不是恩夏姆神父要把他当迷途的羔羊圈回去的天主教。经过十年的探索游历,最后在印度找到了令他了悟人生的吠陀经哲学,寻得了灵魂的宁静,然后回到美国,遣散家财,隐没于人海之中。小说题记也是摘自印度的吠陀经哲学著作《奥义书》里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很难越过,因为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毛姆正是试图通过主人公拉里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追问人性的价值。拉里经过艰辛漫长的探索终于穿越了人生这道刀锋,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领悟了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以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上一条自我完善的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c13eff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