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2-02 08:2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 (一)经济增长论

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发展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增长强调财富的增加,而发展强调经济、政治、社会的的提高。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没有的提高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没有的增加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发展来说,增长是最基本的,没有经济的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是过分强调增长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反过来会阻碍发展。

(二)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告诉人们,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增长不一定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甚至有可能带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学术界称这种现象为有增长无发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叫负增长。发展的实践揭示了这样一条道理:发展既可以是建立在结构不断变化之上的持续增长,也可能是建立在脆弱结构之上的短期繁荣。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持续的增长。因此,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就逐渐形成了。 这种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社会结构要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从注重单纯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社会变革,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它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即主要是没有考虑到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对于发展的约束与制约。 (三)增长极限论

20世纪70年代前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

1 / 31 / 3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人类或早或迟必然陷入危机。在极限到来的时候,整个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世界末日就会到来。因为,地球的能源、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空间也是有限的,依赖技术缓解人类困境是不可能的。

增长极限论的理论意义在于: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告戒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的制约。

增长极限论所体现的发展观较之于忽视资源环境约束的发展观来说是一大进步。但它也有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因素,忽视了科学技术在解决某些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四)综合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前后,许多学者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动力。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按照这种发展观去发展,对发展的最终检验不再是任何物化指标,而是人的发展程度。

这种发展观由转向,是发展观演进历史上的一大飞跃。其局限性是只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没有把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没有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空间问题,没有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第一,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第二,人口剧增的威胁。第三,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当代人已经感受到了生存的威胁。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何以得到保证,人们在寻求正确的摆脱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的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增长和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消费方面的平等,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其实质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第二,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第三,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第四,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指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第五,强调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发展模式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模式的含义

发展模式是发展主体依据一定的发展观,作用于发展客体,促使发展客体向着符合发展主体的愿望和需要的方向变化,从而实现发展主体目的的途径与方法。

发展观决定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是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当发展模式确定以后,发展战略就成为发展模式的主要方面。 (二)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1、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也称西欧模式。这种模式听凭社会自然演进,发展进程缓慢而相对平稳,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干预较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种模式发展到今天,更加重视人的价值,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更加注重公平,整个社会呈现出高税收、高福利、高失业的特征。

2 / 3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5dc13d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