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摘抄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好词: 大哭大闹 不声不响 破涕为笑 零零散散 死气沉沉 无边无际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好句好段: 舒拉自己留在屋里。开始时他仍然大哭大闹,还不时地喊着:“给我粉羹! ”“我要粉羹!”后来,显然是他决定不再多费唇舌了,就简单地喊:“给我!”“我要!”他在哭叫的时候,我们已经悄悄地走了出去,当他感到屋里没有动静,抬起头来看了一圈,就不再哭了:既然屋里没有人,还费力装哭给谁听呢!他沉思了片刻,就拿起木片堆什么玩意儿了。然后我们回来了。他见我们回来,又做出要哭的样子,这时阿纳托利·彼得洛维奇就严厉地对他说: “你要是再哭,我们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我们不再和你一起住了。 知道吗?” 舒拉不做声了。 又有一次,他在哭的时候,从手指缝里用一只眼睛偷偷看我们,是否同情他的眼泪。但是我们故意不理睬他:阿纳托利在看书,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这可好了,舒拉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不声不响走到我身边,爬到我的腿上。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头,就把他放在地板上,自己仍继续工作,他也不再妨碍我了。通过这两件事把他给治好了:自从我们不顺从他以后,他就不再撒娇,哭闹了。 卓娅很爱舒拉。她经常装出大人的神气,庄重地用大人的话说:“不要娇惯孩子,让他哭一会儿吧,没事!”她说这话时的神情很惹人发笑。但是当她一个人陪着小弟弟的时候,她对他一向是很温柔的。如果他摔倒了,哭起来了,她就跑去拉他的手,尽力把这个小胖子抱起来。她用自己的衣襟给他擦眼泪,劝说着: “别哭了,你要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对啦,好孩子……你把这木块拿着。来,让咱们修一条铁路,你愿意吗?……这是画报,我给你看图画好吗?你来看看……” 最有趣的是:卓娅对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总是坦白地承认自己不懂;而舒拉的自尊心特别强,“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很难从他口里说出来的。为 r避免承认自己不懂得某一件事情,他会想出各种狡猾的办法。我还记得,有一次阿纳托利买J,一本儿童读物,内容很丰富,里面带有很多十分生动好看的图画:画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物件和人。平时我们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翻阅这本书。有时候我指着图画问舒拉:“这是什么?”如果是他所认识的东西,他就会赢即高兴而骄傲地说出名称来,而遇到他不知道的东西时,就不是这样了,为了避免回答,什么鬼点子他都想得出来! “这是什么呀?”我指着火车头问他。 舒拉叹了一口气,踌躇片刻,然后狡猾地笑笑,说道: “你自己说好啦!” “这是什么呀?” “小鸡儿。”他很快地回答。 “对啦。这个呢?” 画的是他不认识的奇怪的动物:骆驼。 阿纳托利·彼得洛维奇在桌子旁边坐着的时候,喜欢把卓娅放在自己的膝上。他向来习惯在吃午饭的时候读点什么,女儿头倚着他的肩膀很听话地坐着,从来不妨碍他。 她还是跟以前一样,个子长得很瘦小。长到11个月时,开始迈出第一步。她对人很亲热而且信任,周围的人们都喜欢她。有时她走到门外,对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微笑。如果有谁对她说:“到我家里去玩玩好吗?”她真的高兴地伸出小手让新朋友带去。 满两周岁的时候,卓娅会清楚地说话了。她经常在“做客”回家以后说: “我到彼得洛夫娜家里去了。你认识彼得洛夫娜吗?她家里有格里亚,克沙尼业,米莎,萨尼亚和老爷爷。那儿有牛,还有小羊。它们在跳哪!” 卓娅还没到两周岁的时候,她的'弟弟舒拉就出生了。这个男孩出生时啼哭声音很大。他的嗓门很粗,一哭起来没完没了。他比卓娅胖得多,健壮得多。但是眼睛却跟她一样,很明亮,头发也是黑的。 舒拉出世以后,我们就经常对卓娅说:“你是姐姐”,“你是大孩子” 。吃饭的时候她和大人坐在一起,坐在一把高椅子上。她会照顾舒拉:要是橡胶奶嘴从他的嘴里掉下来了,她就给放回嘴里;如果他醒了,屋里刚好又没有别人,她会扶着他的摇篮摇着。那时候我也常常让卓娅帮我做些事情。 “卓娅,把尿布拿来。”我说,“把碗递给我。” 或者: “卓娅,帮我收拾收拾:把书收起来,把椅子放回原来的地方。” 她总是非常高兴地做这些事情,做完之后总是问:“还做什么呀?” 在她三周岁,舒拉一岁多的时候,她就会拉着舒拉的手,拿着奶瓶到奶奶那里取牛奶了。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挤牛奶。舒拉在我身边玩。卓娅拿着碗站在对面等着鲜牛奶。牛蝇落在牛身上叮它;牛忍不住就挥动尾巴一扫,却打着了我。 卓娅马上把碗放下,一手抓着牛尾巴,一手拿着树枝赶牛蝇,嘴里说: “你为什么打妈妈?你不能打妈妈!”然后她看着我,一半是问,一半是肯定地说:“我来帮你!” 村里的人们一提到舒拉时就这样说:我们女教师的那个小子横看竖看一个样,倒在地下和站起来,都是一样高。 舒拉确实很胖也很结实。在一周岁半的时候,力气就比卓娅大得多。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照顾他,有时候甚至严厉地教训他。卓娅从开始说话发音就很清楚,从来没有咬过舌。而舒拉在三周岁时还不会发卷舌音。卓娅很在乎这件事。 “舒拉,你说:列舍托。”她要他跟着说。 “勒舍托。”舒拉重复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82ef3d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