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张糖纸》课例 兴陇中学 陆铸伟 一、研修背景和主题 《一千张糖纸》是上海初中语文教材六年级(下)中的一篇记叙文,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不能欺骗孩子,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应该讲诚信、信守承诺。或讨论“累”的意义:为何“我”和“世香”会感到最后感到“累”。而通过我的和“吴钟铭工作室”的导师及工作室同仁们反复研读和讨论,决定以“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作为研究主题。 二、解读文本定目标 《一千张糖纸》的备课过程就是对叙事性文本教学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的过程。 当确定以“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作为研究主题后,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文章、深入解读文本。 在细度文本时,我们发现,就文章的内容而言,“我”和世香一共攒了两千张糖纸,但是文章的题目用的是“一千张糖纸”,那么课题是否能改为“两千张糖纸”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了我贯穿在课堂中的一个主问题,以此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 在之后的不断研讨实践中,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思考,能否由这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人物情感变化进而加深理解作者对事件的认识?这成为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能体验到人物情感的变化,从人物情感的跌宕中感悟到作者对事件的认识,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同伴合作,我最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读语言,体会人物情感变化。”;而把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最后三段作者从成人的视角阐发对事件的认识。” 教学目标的修改也让我把教学设计中品读语言体会人物情感变化这一主题得以更明确的显现。 三、课堂实录 2014年3月20日进行了《一千张糖纸》区级层面的公开教学。以下是教学过程实录。 1. 通过质疑,引出课堂主问题“为何用一千张糖纸而不是两千张”。 师:在预习课文中,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提出各种问题。 师:我有一个问题,文中“我”和世香明明找了两千张糖纸,但为什么文章的标题却是一千张糖纸?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深入文本的学习。 2. 品读语句,探寻“我”和世香寻糖纸心路 师:仔细阅读第八小节,你们认为我们搜集糖纸的时候累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累,我是从玻璃糖纸中读出的。因为高档玻璃糖纸很少见,从少来看出搜集糖纸的艰辛 师:很好,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我认为不累。我找到了一个词,“欣喜若狂”说明我们是很有目的的努力,找到糖纸非常高兴,忘记了累。 生2: 我是找到了第十二节,“我初次体会到大人们常说的累。” 这里能说明之前在找糖纸时我并不累,只有在明白是被表姑骗了后才累的。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我们攒够了糖纸,忽然感到累了? 生1:因为我们很艰辛地去找糖纸,却被表姑骗了,非常失望,就像文中说,是一颗心加重的感觉。 师:好,用文中的话来说,是悲愤和绝望。不仅如此我还受到了世香的藐视。 我和世香本来满怀憧憬寻糖纸,即使劳累也觉得快乐,但最后却得到了表姑的欺骗和世香的藐视,这让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累。 3. 探究文末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师:故事已经到了这里是否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三节? 生:我认为作者是想呼吁所有大人不要去欺骗小孩子,因为小孩子的心总是脆弱的,就像作者一想到欺骗马上联想到表姑,也许大人觉得孩子是很快忘记的,但对孩子来说,是无法忘记的阴影。 生:我认为表姑不是故意欺骗我和世香的,只是想让院子里静一静,但表姑不知道,表姑这样的无心之举下,我和表姑是受了很大的伤害,他们觉得不怎么样,可他们这样动作这些语言可能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4.回归主问题,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师:让我们结合之前讨论出的内容,再次回到课堂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是一千张糖纸而不是两千张糖纸? 生:这是一种启示,这个启示象征着不应该欺骗孩子善良的心灵,因为孩子对大人是完全信任的,用这种方法欺骗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错的。 师:一千张糖纸象征着一些东西,对儿童时代的我和世香来说是一只电动狗,是我和世香费劲千辛万苦却瞬间破碎的希望,是表姑轻而易举伤害我们的谎言。但是最终这一千张糖纸应该是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 生:警示。 师:很好,是什么警示? 生:不要轻易去欺骗孩子,因为任何一种伤害都会永远留在孩子的心中。 四、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叙事性文本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文本,在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和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作者情感认识的体验。 《一千张糖纸》课堂公开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上完这堂课后我又重新解读文本并深入思考。在对文章的最后三段反复阅读后,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叙事性文章有些是作者主要写给读者看的,有些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一千张糖纸》究竟属于哪一类呢?起初,我觉得本文应该属于写给读者看的一类。但是,我想到文章叙述的事件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而作者经历了这件事,自己长大成人后对事件进行了重新思考,从事件中引发了自身的情感和感悟,进而通过文章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一千张糖纸》还应属于作者写给自己看的那一类叙事性文本。当然,读者在阅读文本后,通过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感悟作者对事件认识的过程,也会得到相应的启示。 那么,这一问题能否成为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呢?我觉得是可以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本文是从一个成人的视角写一个孩子的故事。从而,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最后三段议论的内涵。 经过这次课堂教学,我深刻感受到了有效并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设计对于叙事性文本课堂教学有多么重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并不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应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不断体验,产生新的认识,解决未知。这一过程也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我们不应该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学生已知的内容上,而应该通过主问题和由主问题引发的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解决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94473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