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张糖纸》简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圈划、交流中,品味语言,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课文“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这一主旨。 3、学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说明: 每个人在少年时代都会有一些难忘的事在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记。本文作为《少年心事》这一单元中一个精彩的篇章,描述了“我们”为了实现愿望而历经千辛万苦搜集糖纸的经历,描述了“我们”受表姑欺骗,愿望破灭后的绝望和悲愤,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纯真与执着,也充分表现出大人的欺骗对孩子造成的深深伤害。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品味,感受童心的纯真与易碎。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赏析,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及其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并提高学生语言品味与鉴赏能力。 说明: 语文学习忌“泛语文”和“去语文”现象,教师要在课堂学习中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习、品味语言,在学生阅读、鉴赏作品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增强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中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说明: 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议论,既表达了作者对一事物的看法,也深化了课文主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这种夹叙夹议、叙中带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1教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导入 2.初读课文、快速回答: 谁收集了一千张糖纸?谁让我们收集一千张糖纸? 我们收集一千张糖纸为了什么?表姑让我们收集一千张糖纸为了什么?最后的结果如何? 小小游戏:连词成句,整体感知。 3.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朗读第三、九、十、十三节,围绕糖纸用三个字概括这几节内容。 攒糖纸、理糖纸、献糖纸、扔糖纸。 4. 整体感知,主题揭示: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 5、大胆质疑,品味语言: 读完全文,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 . (1)当“我”和世香得知,表姑欺骗了我们时,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悲愤和绝望”,情感如此强烈? (2)“攒”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和世香“攒糖纸”的艰辛? 示例1:“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我们会追逐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的” “走街串巷”写出了搜寻糖纸范围广,“犄角旮旯”写出我们搜寻糖纸时细致入微。只为“一张糖纸”而“一跑半天”体现了我们搜寻糖纸时不辞辛劳以及执着。 示例2:“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买了糖——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齁得生疼。” 用“仅”有的钱“都”拿去买糖,写出了我和世香倾尽所有,全力以赴搜集糖纸。“突击吃糖”和“齁疼嗓子”写出了我和世香搜集糖纸时迫不及待,甚至有点儿急功近利。 示例3:“我们还守侯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耐心等待”的意图是为了“飞速捡起”地上的糖纸,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我们搜集糖纸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5.深读课文,拓展延伸 朗读课文最后三节,思考: (1)这三节能否删去?它们在课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 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不可以。因为这三段是写“我”由这个故事引发的议论,阐明了一个道理,呼吁大人要尊重孩子,不可以欺骗孩子。从事件上升到道理,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 知识卡片:文章在故事的叙述中,用简洁的语言,插入议论可以表达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从而揭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读写结合,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世香,会对表姑说些什么?写一段80字的文字说说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一千张糖纸 铁凝 不辞辛劳 想法设法 攒糖纸(3) 全力以赴 迫不及待 理糖纸(9) 小心翼翼 中心 记叙 “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 献糖纸(10) 满怀期待 + 扔糖纸(13) 悲愤绝望 议论 (14、15、16)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0c84e2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