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 英国大学者培根对知识学问推崇备至。出自他笔端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经常为人所用,激励着人们不懈地探求知识,增长学问。他还十分精当地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确如所言。但是,知识固然重要,知识又是多种多样,而惟有正确的、真正有用的、真理性的知识,才是有益于人的,才是应当孜孜以求的。而这其中,我深深体会到历史知识相当重要,不管做哪种学问,“读史”都是不可忽略的,是应引起足够重视和投入的。培根把“读史”排在当头,显示重要,或许就有这层道理。 所谓读史,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学习来了解、掌握和探究事情所发生的背景、原委、过程、结果意义等,弄清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和社会的一把钥匙。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是说。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理想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才有意义。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因而,读史既需要解读往事,又要放眼将来,这样才能具有更深入、更持久的历史洞察力,也才显得较为明智。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找寻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尽管我们的未来不可预知,但是,人类的历史是可以回味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世界的轮回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千古,映射着未来。所以,一代明君唐太宗如此感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其中包含着“读史使人明智”的真知灼见,讲的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意味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常说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鉴往知来”、“让历史告诉未来”、“温故而知新”,等等,都是这个道理。酷爱读书的领袖人物毛泽东曾说,有了学问,懂得历史,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不晓得历史,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要争取做一个站的高看得远的人。的的确确,反观现实,一般总是:没有学问的人,愚昧无知;不懂历史的人,昏庸短浅。而越是没有学问,没有修养,却越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甚至胡作非为、伤天害理。不了解历史的人,就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不知道来龙去脉,就把握不住事情的根本和实质。这样最容易歪曲事实,以至于偏听偏信,自欺欺人,以讹传讹,流毒甚广。 历史其实就是人生和人类社会的教科书,是我们的好老师。诚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做各种学问、做人,必须懂得些历史,并不断地虚心地向历史请教。就教门而言,也不例外,而且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和迫切。 我们读圣人传记,也是在学习历史。先知圣贤所经历的坎坷,遭遇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向我们展现了他们的伟岸和不凡,同时也表明众先知包括尊贵的穆圣,他们都是真主选定的奴仆,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喜怒哀乐,都不能自主祸福,也会经历苦难挫折,也要吃要喝,也有生有死。他们是同我们一样的凡人。任何对圣人的神化和崇拜反而都是对1 圣人对伊斯兰的亵渎和玷污,是与古兰启示背道而驰的偏颇,是与伊斯兰理念格格不入的谬误。不明了圣人所经历的历史,就永远不会懂得这些普通的道理,弄不好就会滑入迷信的深渊,不能自拔。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深有感触地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是中国版的“读史使人明智”。两位相差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外思想家,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同一种思想,揭示了“为史”与“知道”的关系。尊史、修史、研习历史是为了知道、明道、遵道;而知道、明道、遵道则必须尊重史实、把握实质,并且能够鉴古知今,鉴往知来。 《古兰》讲得尤为透彻:“有知识与无知识的人能相等吗?惟有理智者才能觉悟。”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史使人明智”。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27e94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