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崔颢《黄鹤楼》一诗的生命意识 作者:陈振华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08期 《黄鹤楼》一诗是唐代崔颢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唐人“七律之首”。原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一般被看作是登高思乡之作(参见人教实验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8页)。理由是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说是那一天傍晚,诗人站在黄鹤楼上,遥望着远方的河南故里(崔颢系河南开封人)发出了“我的家乡到底在哪儿”的感叹!其实,这只是解读出了这首诗的表层意思。如果仅此而已,此诗被推崇为唐人“七律之首”实在是太勉强了。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要深层次地诠释此诗,就必须深入了解崔颢其人,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 崔颢(?—754),字号不详,汴州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年间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旧唐书》上说:“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惟高适官达自有传。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赌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屡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由此来看,崔颢年轻时是一个爱赌博,爱喝酒,行为轻薄,好色而又动不动就休妻的男子,尽管有文才,但也正如《新唐书》所说的“有文无行”。他早期的诗作多半就像“十五嫁王昌”那种轻薄尘下的风格而已。后从军边塞,诗风大变,写军旅生活,边地风光,俱为可观。正如《河岳英灵集》所说:“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崔颢诗集》一卷共有43首,大多写边塞戎旅的激昂情感及对和平的热切企望。《黄鹤楼》一诗应属于他后期的作品。应该说,边塞艰苦的戎旅生涯,已一洗诗人少年时的浮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华习气;而战争必然带来的死亡,又迫使诗人直面人生的无常,并由此引发对生命的困惑和思考。开元后期诗人出使河东军幕的真切体验,天宝后仕途不顺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都促使步入中年的他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体悟。《黄鹤楼》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诗之首联写的是黄鹤楼名称的由来与传说。黄鹤楼因所在的黄(鹄)鹤山得名,山之得名因曾有仙人骑着黄鹤来过此山。故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开头,给黄鹤楼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同时道出:仙人(黄鹤)已去,而黄鹤楼仍在。隐含了对时间与生命、存在与消失等诸多问题的追溯和感悟。 颔联,诗人从眼前景物的自然联想中,再次写出生命场景中的一双相对之物:黄鹤一去不返,而白云依旧悠悠。蕴涵着飘忽千载,物是人非,岁月不再,心情茫然的生命意识。 颈联则着意描写从黄鹤楼上远望的风景:阳光下汉江水道分明,远处的汉阳树木葱茏,近处的鹦鹉洲草色连绵。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着力刻画,实则暗喻现实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清晰,甚至如此的冷酷,在永恒的时间之流中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生命的规律无法改变。表达的依旧是自己对生命的幽思。 尾联,其深层次解释应该是:“短暂的生命很快就会走到尽头,但生命之价值究竟在哪里?灵魂之归宿究竟在哪里?凝望着烟波浩渺的景象而不禁深深惆怅。”“日暮乡关”喻意“生命之意义、灵魂之归宿”,写出了作者对自己在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中如何才能寻觅到灵魂之乡的玄思和探寻。 这样与崔颢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看,才能真正把握《黄鹤楼》一诗所揭示的深刻寓意。尽管崔颢并未给世人最终指明生命的意义与灵魂的归宿所在,但透过诗中的文字和意境,我们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感受到作者意欲超越生命个体的探索,而这正是此后以李白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当日乍见之时,撤手叹其不如”的根本原因,也正是李白为何如此钟爱、赞赏《黄鹤楼》一诗,一直“耿耿于怀”,一次次地把“黄鹤楼”意象纳入自己作品中的情结所在。 因此,这首集登临、览胜、怀古于一诗的七律,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充满了对生命的玄思才成为神来之作,才被誉为“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沧浪诗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5b986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