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民族关系的两个尺码——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时间:2023-01-09 06:2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硕士论文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衡量民族关系的两个尺码——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是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变量。美国民族社会学家戈登

(M.M.Gordon)将民族认同作为其提出的衡量民族关系的七大变量之一,英格尔提出的民族身份认同理论里也将宗教差异、居住格局、文化差异等因素作为影响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变量,在民族关系研究中,这些变量被广泛采用。民族认同在民族交往态度中发挥什么作用,宗教认同又对民族交往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国内还没有实证研究,而在西方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社会认同取向和发展取向的理论观点。

理论背景和研究假设社会认同理论是西方群体关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 (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其群体成员身份带给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该理论将社会认同视为个体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主张个体都有一种获得自尊的动机,这种动机的满足是通过在群际背景下、在那些内群有积极表现的维度上,将内外群之间的差异最大化而实现,范畴化和社会比较协同产生了群体行为,比如情感上的内群偏爱、外群歧视和排斥等。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都是一种社会认同,这意味着过分的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与消极的外群体态度相关,西方有关民族认同的实证研究,部分支持了这一观点,如Negy等人对美国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对本民族认同高的被试更多表现出外群体歧视,Sidanius等人的一项纵向研究也发现民族身份的意识增加了民族认同感而增加了民族间偏见以及对民族群体间矛盾的知觉。

人们相互接触时,往往会有一种“求同”或“求异”的定势心理。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交往的时候,通过生理上的相貌特征和语言、宗教等精神层面异同的观察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认同”或“认异”,于是,很自然地产生民族意识,其表现形式也就是文化的“认同”或“认异”。

正因为如此,在长期的交往中,把这种群体意识符号化就产生了稳定的民族称谓。为了加强本民族的团结,增强其民族凝聚力,该民族内部总要想方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即认同感。

比如,它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而自己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它们强烈的民族感情,把它们升华为该民族的文化标志。他们还常常把从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加以渲染、宣

硕士论文本科论文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扬,提高成为民族形式和风格,使人极易辨别其民族属性,这也就是所谓的民族个性和风格。

这些实际上都是共同心理的表现,起着维护和巩固其成为一个独立群体的作用。随着民族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逐渐消失,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将是最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明显的标志,甚至可以将其视为该民族名副其实的“族徽”。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概念“认同”一词是从哲学、逻辑学的 “同一律”发展而来,它兼有对内 “求同”与对外 “识别”之义,具体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 “同一”,即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属性没有发生改变;二是 “归属” “确认”,一个群体的成员通过共同特征的辨识而归属于某一个群体;三是 “赞同、同意”。

国内学者王希恩认为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将认同的概念应用于宗教和民族问题,宗教认同就是拥有相同信仰的社会成员对宗教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民族认同则是有相同民族特征 (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活动方式等)的社会成员对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这一定义涵盖了上述认同的含义,涉及到心理的 “认知”、“情感”和 “态度”成分,也宜于概念的操作化。

但由于宗教和民族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两个联系紧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因为宗教是民族的重要标识,在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回族和东乡族),在民族稳定时期,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组成部分。

但是,宗教又不等同于民族,它不是民族的必要充分条件,一个民族可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亦可不同,宗教认同可以增强民族认同,也可以削弱民族认同,可见,它们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都是一个人多重认同中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意义,如它们和心理健康存在重要的联系,在群体关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硕士论文本科论文毕业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8b85690b1c59eef8c7b4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