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42)老师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三

时间:2022-12-19 00:3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在一堂初三世界历史的课上,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况。有谁能告诉我,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规模和特点是什么?”



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



老师:“这是前天刚教过的内容,怎么这么快就忘光了?再好好想想。”

还是没有学生回答。



老师点名叫一位男生来回答。这个男生慢悠悠地站起来,说了一声“不会”,就直愣愣地站着。



老师接着又叫起了一位女生。这位女生翻开了教科书,把书上的有关内容念了一遍。

这节课就是在这样尴尬的情境中开始的。

原因是出在哪里呢?是学生的水平太低、学了就忘吗?是学生不配合老师吗?看上去好像是的。但如果教师从自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例如,就题目本身说,这一问题的跨度有点大了,又比较笼统,学生很难迅速回忆并组织答案。何不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点的问题,分开来问,那样不是更明确吗?就提问方式来说,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有些简单生硬。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不想回答,为什么还用直逼强行的方式?能不能想办法启发、引导、提示学生?就问题的答案来说,学生复述老师和课本上的话,就是真的理解和真的记住了吗?



这里,涉及到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教师的提问。

目前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讲多议,甚至主张教师要少讲多问。现在也流行问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讲到底了,而是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但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怎么样使学生来回答问题?好像那些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论著中并没有说得很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的想法是,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类型。大致来说,有这样几种: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1 记忆性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例如上面那位教师提出的问题。

2 解释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史事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3 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4 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呢?”

5 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史事提出看法和作出结论,例如:“他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6 评判性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怎么来评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功过呢?”

7 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问题的类型中,1 7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故可以称为知识性的问题;26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故可以称为认识性的问题。一般来说,知识性问题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所以也称之为封闭性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要作出正确的回答,需要对知识有事先的知晓。而认识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发散的,所以也称之为开放性问题。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取决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历史思维活动的水平。



再谈谈问题的品质。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坏问题”和“好问题”。

“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2)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如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要问签订了《南京条约》呢?还是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还是两者都要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要猜清楚问的是什么;(3)题目过大,涉及到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4)为难学生的问题,即教师专问学生不知道的事情,等等。



“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



2

经典模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a326b5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