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古诗词鉴赏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赏析素材

时间:2022-11-09 12:1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苦昼短

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译文】

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刘彻的茂陵埋葬着残余的枯骨,嬴政的棺车白费了掩臭的鲍鱼。 【注释】

⑴光:飞逝的光阴。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⑵“劝尔”句:语出《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孝武帝司马曜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司马曜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⑶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⑷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煎:煎熬,消磨。

⑸“食熊”句:古人以熊掌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为珍肴,富贵者才能食之。 ⑹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⑺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看《史记·封禅书》)

⑻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战国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安:哪里。

⑼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⑽衔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⑾不得:不能。回:巡回。


⑿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⒀似:一作“是”。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 ⒁碧:一作“白”。

⒂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滞骨:残遗的白骨。

⒃嬴政: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806 820)年间。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资治通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此诗即为讽喻此事而作。

【赏析】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既照应了题目“苦昼短”三字,又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为纲,展开后面的内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是个反问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经过一番求索,诗人完成了他的心路历程,整段内容,一气呵成。

中间八句(从“天东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前面一段,诗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诗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一段,诗人凭借神话传说,倾诉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诗中说天的东面有一棵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的神龙。传说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是在天西北某个幽冥无日的国度,诗人显然将古代神话作了改造。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斩断神龙的腿,把龙肉吃了,太阳无法运行,昼夜不在更替,时间也就凝固不动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们不必为此哀伤了。

这是诗人的幻想,这个幻想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的气质。现实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所以,尽管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却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闪亮着理想与智慧之光,使艺术得到升华。

诗的最后六句(从“为何服黄金”至结尾)是第三段。这一段,诗人讥刺了那些想通过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b866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