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重阳节的习俗 学校 班级 姓名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 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 目的。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菊是长寿之 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 它,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又称为“茱萸节”。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 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可以避难消灾; 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节又称为“茱萸节”。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 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节俗起源于汉代。传说河南的汝河中有瘟魔散布瘟疫,使两岸死了不少人。有个叫桓景的人入山求道,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得授降妖青龙剑和一些法术。某日,费长房通知他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将作殃祸民,你可携此急速下山,带领众人登高避祸。”说着,又交给他一包茱萸子、一壶菊花酒,让他分发给众人分别佩戴和饮用。桓景遵师嘱一一照办,并持青龙剑将瘟魔刺死;众人遂得以平安逃过劫难。此后,每逢九月初九这天,人们纷纷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插茱萸庆贺,形成了重阳节的风俗。在汉代,人们在重阳日饮菊花酒祓除不祥,谓之“秋祓”。 晋代,在重阳日观赏菊花,称为“菊节”或 “金节”。南北朝时,到郊外“籍野饮宴” (即:野餐),因不便带饭,故带蒸糕食之, 后称“重阳糕”。长期相沿成习,形成重阳节。 九日 (杨衡) 客中九日(王灿)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f595f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