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 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接触历史史料。学习史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观看史料、归纳推理的好习惯,进而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合理运用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内容只要在课上进行背诵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在课下花费太多时间进行学习,学生缺乏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并不连贯,也不理解知识内容,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历史脉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增添史料内容,让他们通过阅读历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建立历史知识网络。此外,学生通过对史料的了解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熟悉相关历史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对历史史料的研究离不开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掌握,要读懂并运用历史史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研读,获取更广泛的历史知识。因此,在史料学习的带动下,学生会不断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知识认知 历史与社会课本中的历史史料是对课本知识内容的补充,即通过增添史料说明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使知识内容更丰富。面对知识内容的枯燥繁琐,学生可以借助史料进行理解与记忆,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提高历史成绩。 二、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运用策略 (一)丰富史料的形式 史料在历史课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并以此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积极性。对于史料的呈现方式,并不一定是文字的形式,还可以借助图片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如,在讲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可以把人们衣着的变化、生活习俗的变化等用图片展示出来,并进行变化前后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要变化,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直观印象。 (二)要适度运用史料知识 史料知识可以凸显历史的真实性,但是教师在运用史料时需要注意史料呈现的度。史料毕竟只是知识内容的补充,不能占用全部课堂时间。并且史料要结合教材内容,难易度适中,数量合适。如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史料选择要突出价值性 历史史料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史料有价值,有的史料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筛选史料,根据教学目标、培养方向,选择适合学生的史料,展现课本教材没有的历史细节,让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beddda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