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复习之表现手法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借景抒情:“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托物言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融情于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衬托 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以动静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声寂衬:“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 对比: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描:它的句子中一定没有各种修辞手法,它是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事物。“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象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抑扬: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渲染: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望海潮中通过渲染描绘居民区、西湖的繁华来突出钱塘的繁华) 烘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景侧面烘托琴声的凄婉和听着无尽的怅然。 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前两句就描写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烘托常常是用情感色彩浓烈场景来实现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再如杜甫用特定的景色“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一沙鸥。”来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个方面,顾名思义,就是说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和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衬托、陪衬、烘托;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欢乐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反衬。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阙写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目的就是反衬如今饱尝愁苦又有苦难吐的心情。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反复等 1、P55〈水调歌头〉中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上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快哉亭周围的景色。 作者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苍茫壮美之景;接着由眼前景联想到江南烟雨,杳杳孤鸿那种迷蒙之景。虚实结合,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2、简要分析P59〈永遇乐〉中表现手法的作用? 答:对比手法: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不同情景对比;酒朋诗侣之乐与我之悲对比;表达了作者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 以乐景写哀情:上片描绘了落日象融化的金子那样鲜红,晚霞象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而面对这样的乐景,作者却发出了我如今在哪里的迷惘和痛苦的长叹,这是悲情,表达了作者漂泊之感。下句“染柳烟浓、、、、、”描写了今年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然而作者却产生了“转眼间难道没有风雨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深沉担忧。 3、P3〈送沈子福归江东〉把相思比作春色,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诗人想像奇特,化虚为实。把无形的对朋友的相思之情化作有形的春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相思无尽,相思之深的意思,更显出彼此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结合具体诗句赏析P27〈塞下曲〉表现手法运用的好处? 答:“伏波”化用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定远”化用班超立功西域,被封侯的典故,诗人用惟愿和何须二词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一正用,一反用,表明了自己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的决心;“莫谴、、、、、”用典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仍留、、、、”用典希望留下得力将士镇守边关。 典故的使用使诗歌语言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5、P58〈鹧鸪天〉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特性,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答:首先是直接的描写、议论。“暗淡轻黄”“情疏迹远”,描写了桂花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的特点;“何须”两句,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断定桂花是“花中第一流”。 其次对比和拟人。梅菊两种名花在桂花面前自叹不如,产生羞愧和妒忌的心理。二者对比,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秋季名花之冠。 最后在议论,为桂花抱不平,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6、P73〈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表达效果? 答:采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化虚为实,将无形的闲情化作有形的广袤平原上如烟的春草,满城飘舞的柳絮和梅子黄时的连绵不断的细雨。形象生动的表明了闲愁之多,之大,之深。 六、四人一组归纳解答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具体解题时,我们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要求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七、拓展迁移 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请简要分析诗中第三、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三、四两句运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谁能想到眼前无定河边的白骨,却仍是家乡亲人日夜思念、日夜盼望归来的人呢?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d28f63b90d6c85ed3ac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