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西方的中国设计 来源: 创意中国【字体:大 中 小】 时间: 2007-02-26 珀尔?拉姆(Parl Lam) 在香港开有一家名叫“对比”的画廊(Contrasts Gallery)。她三十来岁,常常乘着喷气式飞机往返各地,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她想要的是一个没有“融合”的世界,这话从拉姆嘴里说出来似乎有些奇怪,她是最近在上海一个艺术展的负责人。此次展览名为“觉醒”(AWAKENING),副标题为“法国对中国艺术的影响”(La France Mandarine, The French Influence on Chinese Arts)。拉姆希望能留住这一生机盎然的中西大杂烩,因为这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的流行词汇。她希望这种中西合璧能与艺术、时尚和生活融为一体,无需再要一个标签。 这种结合最好能够天衣无缝,如同克尔斯滕?邓斯特(Kirsten Dunst)在《蜘蛛侠2》中穿的那身惹人注目的紫红色小旗袍,既不用加注也无需以中国为背景,非常自然。这种结合最好也能够像本年度Victoria’s 假期商品目录中的紧身缎袍那样制作简单。 此次名为“觉醒”的展览探索的是西方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中国设计的源泉和灵感、当代中国的模仿文化以及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中国设计源于对上海装饰派(Shanghai Deco),这是中国式融合的根源。装饰派艺术(Art Deco)经由法国人传到上海。1843年,法国人在上海建立了租界,中西融合便由此开始,那也正是拉姆设计新语言的基础。上海装饰派是中国式创造力与法国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吸收西方风格的精神并将其运用于建筑设计,特别是家具设计。此次展览中就有上海装饰派风格的家具,这些家具上有装饰派艺术的流畅的线条、弧形和角度。设计师把这些运用于中国黄木,设计出完全中式的家具,如圆形的麻将茶桌。上海装饰派还在时尚之上打上了它的烙印。从一场上个世纪30 年代的旗袍展上,人们就能发现西方时尚带来的影响:曾经宽松的中式衣衫变成了更为紧身的裙子,上面还“嫁接”了西式缝纫法,比如,在胸部和腰部打褶和两边开衩,衣料用的也是进口的装饰派艺术的织物。 虽然上海装饰派一度几乎成为“融合”的完美代言,但在当代,它还是失效了。拉姆说,如今,“仿造已经接替上海装饰派成了中国创造力的主打”。拉姆以中国手工艺的“衰落”和赝品制造业的“兴起”为例说明了这一事实。在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襄阳大型服饰礼品市场里,各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名牌商品的仿冒品:从路易-威登(Vuitton)手袋,巴宝莉(Burberry)外套,普拉达(Prada)的鞋子,香奈尔(Chanel)套装,劳力士(Rolex)手表,到拉夫?劳伦(Ralph Lauren)衬衫,应有尽有。 这股当代设计的仿造之风在展览一开始便遭到了嘲讽。展览的其中一部分名为“模仿与个性”(Imitation vs. Individuality),它的开篇作品是一条中国龙,但这条龙从头至尾“穿”的都是路易-威登的皮革。这篇作品加上其他设计师的作品,如隋建国经典的罗马数字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具有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们将其天资用西方的手法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就像他们的装饰派先父那样,他们可以创造出多么神奇的作品。 在展览的第三也是最后一部分──“未来:新的表达”,拉姆的艺术新语言找到了诠释的出口。这一部分的作品出自中法两国艺术家之手。 当然,这里会有模仿上海装饰派的痕迹,这点不足为奇。比如,格兰特?怀特(Grant White)设计的几何型的漆木桌,还有设计师运用中国特有的材料制成西式形状的物品,如克里斯蒂安娜?盖昂(Christian Ghion)设计的器官形藤沙发。但是,展览中也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这让拉姆又看到了创新复苏的希望,比如彼得?丁(Peter Ting)的瓷杯瓷碟两件套,瓷碟的边缘由上百只小手围圈而成,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佛像的手形构架背景。 Johnscher以橄榄绿毛制服为他的创作对象,上面饰有金色的尚蒂伊花边,把整个色彩冲淡。这一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让时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但做出完美总结的则是帕克?拉邦纳(Paco Rabanne)的设计:一款美轮美奂的长袍,由“木质珍珠”和竹片制成,再由金属圆环串联成形,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一个混合物:既像古罗马时期的束腰外衣,又像中国皇帝埋葬时穿的玉色外袍。这既是中西合璧,也是古今融合,它是艺术与时尚的结合,既包含了中西的差异,也保留了各自的传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de0ac689eb172ded63b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