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赏析 一首《乡愁》读罢,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大师余光中用他笔下短短几句文字,让众多读者当然也包括我对乡愁产生了共鸣。无论是对于家乡的思绪还是对于作者的思乡情怀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乡愁是原本只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即便浓烈你却难以去触摸。无论何时每一位游子总能感同身受。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在作者的诗句中由静转化成了活生生的事物具体而形像。 也许只有更加了解作者的生平才能更好的读懂他的情感,余光中先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现居台湾。本诗中他以四个核心事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前三节以大陆生活经历为内容,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写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家别离愁,:少时出门求学恋母,成年后谋生在外念妻,后来阴阳两隔哭娘,写尽生离死别之愁。最后一节扩大了乡愁的表现范围,羁旅孤岛,游子望归,这就代表了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感情和愿望。时间的发展就是线索,它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当诗人把 “小小的邮票” 与 “这头”、“那头”、“母亲” 等辅意象相 “链接”时,读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由静到动的情节性想象空间:诗人当年的离乡、寄宿、想家、写信寄信以及母亲的盼信、收信、读信、回信等等。如此营造意象的手法——牵引读者积极参与 “另一半”的创作——极大地拓展了《乡愁》一诗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又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将作者四个人生阶段乡愁巧妙的呈现出来。令诗歌以从远到近,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层次将乡愁表现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词语贯串全诗,说明作者的思乡情绪自幼时至今从未断过,只是情感上愈加深沉、热烈。随着成长,他所思念的事物在变化,但都是对土地、对大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无法忘怀的感情从未变。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最后的一湾浅浅海峡表达了作者即使在老暮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体现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抛开诗中深厚的感情,再来谈谈本诗之美,从整体结构上,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从构思立意上,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从语言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最后,结合诗的核心寄情事物及诗的结构,再回味整首诗,我们体会到在诗人笔下的乡愁,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曾体验过的共通性感情—— 或全面、或部分、或深远、或浅近、或直接、或间接地体验过的所以,当诗人把这种人人都曾有过的普遍性感情——亲情、爱情、乡情中的离愁别绪,巧妙地构思于一首短诗中,以三和弦的美妙音响弹奏出沉郁回环的旋律时,我们的心便不能不随之震颤 :引发出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感动 。这恐怕是《乡愁》一诗在海内外之所以受到热烈欢迎的根本原因。 (龙红霞你个大猪头,这赏析写得我好困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e016dec1c708a1284a44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