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对比随笔:人间烟火 大学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对比随笔: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大学这几年的趣事,每次回家的丰富与学校的生活形成对比。下面是店铺给你介绍的《人间烟火》,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几年,从来没有在家呆过这么长时间。家里就像一间旅馆,寒拖着行李箱回来,住上十多天,又走了。 在学校的生活是极其简单的,一个人,一间教室,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张饭卡,足够我过一个学期。去食堂不过一两饭,两个菜,有时候懒得去想吃,就不自觉地走到同一个窗口,点同样的饭菜。我把生活剥离地太过干净,也早已习惯了一心一意,不被打扰。 回到家就不一样了,一天两顿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在家做,在家吃,这才有个家的样子。爸妈都在上班,我如果依旧像以前一样,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等着他们下班回家把饭菜端上桌,我还怎么吃得下,所以这饭于情于理都应该我做。每天我就一边看论文,一边查家常菜谱;一边听BBC的纪录片,一边留意锅里的稀饭声;一边读《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一边系着围裙切菜备餐,烧油烹饪。 刚回家的'时候,连油盐酱醋放在哪里都不知道。打开冰箱,牛羊猪肉冻得发白,看起来都一个样。做上几周的饭,我就已经可以独自处理一桌十来人的简单家宴了。或许在大人眼里,我们这些独生子女还是那群只需要好好读书的宝贝疙瘩,但其实只要他们放手,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 去芬兰交流之前,我也学过做饭。可是真的过去以后,几乎就没有正正经经做过一顿像样的饭。就觉得花一个小时做,只用十分钟吃,接着还要再浪费半小时洗碗,我何苦来哉。所以好多个晚上就直接买个红薯放到烤箱里一闷,吃完了事。一则是懒,二则自己做饭自己吃,无趣得很,哪里还有动力。 暑假在家,心有余闲,做饭就不那么痛苦了。加之前几日重读Tim brown的《Change by Design》,也觉得颇有启发。若是留心,生活的一切细节都可以成为设计的素材,也皆是设计的平台。安排一日三餐,考虑荤素组合,搭配米面杂粮,不断实验新的菜式,探索更合理的做法,又何尝不是设计,也正好成为读书之余的兴之所至。 小时候父母为了让我们安心,包揽家里所有的家务,一日三餐端到桌前,送到嘴边。我们也总觉得好就够了,就理所应当成为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宠儿。可是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时,父母也一日日老去,如果还是在归家不长的时间里固执地躲在书堆里,以学习的名义逃避为人子女的责任,实是可耻。 除了在家读书做饭,我隔几天就去陪爷爷奶奶,空闲了把妹妹叫出来看场电影,晚上歇在我家,到了周末,再去外婆家呆上半日。在别人看来平常的事,于我已经是很大的改变了。常年在外上学,除了父母,爷爷奶奶,年龄相仿的堂妹和表妹,我几乎不会主动联系家里任何人,也不觉得有什么必要联系,更谈不上去关心谁。小时候在外婆家聚会,大人们聊天,我就自己抱一本书断断续续地看,吃完饭马上催着回家。跟表弟表妹常年不见,难免生疏,我又是个慢热的人,所以幼时往往玩不到一块儿,心里只想着作业和考试,家庭聚会于我简直如同坐牢一般。 后来就常常笑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却如庄子所说:“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读书考试不在话下,却从来疏于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或许会悲哀地成为中国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自小享尽万千宠于一身的殊遇,也尝尽自说自话无人知的孤独。当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没有至亲的兄弟姐妹,才懂得血脉亲情的可贵,才懂得有时候也该放下书本,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跟家人聊天,聊自己曾经也觉得无聊的事情。 老一辈人一聊起天,总喜欢掰扯家长里短,我却最不愿意听人絮叨抱怨诸多鸡毛蒜皮的琐事。总觉得人一生这么短,却把大量时间花在不痛不痒的事情上,争尺寸之短长,计锱铢之得失而不自知,多可悲。所以跟家里长辈总聊不到一块去,我也从未认真听过他们到底想说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476a13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