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西游记人物性格解读

时间:2023-01-06 18:16: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守戒亦是一种能。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 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心生,魔生;心灭,魔灭。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心内无惧,身外无敌。

在遇到各类困境中,保持清净心,对待外境要做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看清方向,明确自己从那来,此刻在哪里,要往何处去。此所谓:悟净(老沙);要耐得住寂寞,抗的住诱惑,时刻持戒,守戒方能升智慧,提能力。此所谓:悟能(八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抵此境界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脾气所左右,不会为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这时,他懂得“无我”懂得“道”,才真正修成正果。这才是求佛问道的最好境界。洞悉了一切事理,并可以自由自在,建立无我,如入无人之境,——此所谓:悟空。

唐僧:正义的维护者,有一颗极善良心,带领徒弟却没有实力,靠观音的紧箍咒来控制孙悟空的行为.有心计.

他是取经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取经活动的领导者是一个不甘万死也要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虔诚的理想主义者。他向唐太宗保证说: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到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其实在取经途中,他的苦难最大最多,一是因为其他几个人马都是神仙,有各种神通,只有他一个是肉体凡胎。二是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冲着他那一身吃后可以长生不老的肉来的。但他坚持十四年,初衷不改,富有献身主义精神。同时,他又严持戒律,目不视恶声,耳不听淫声,心不起


邪念,把那美貌娇容视为粪土,把金珠宝贝看作灰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圣僧。甚至连妖魔也知道他是个十世修行的好人

在取经集体中,他的核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认为他无足轻重的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他使三个出身于妖怪的徒弟不断的克服离心倾向,用坚定的信念鼓舞他们,终于完成了取经壮举。这一点连沙僧都看得很清楚,世上只有唐僧取经,自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孙悟空自己也对猪八戒说: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这都是强调唐僧在这个集体中无人可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天地本来就残缺不全

你读的版本有问题,原文应该是这样的:

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天地本不全是女娲没有补全.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你要记住孙悟空是道家出身的,学艺学的是道学,不是佛学.道家的中庸就是强调不强为,中庸之道.既然天地不全,何必强求经文齐全.

猴子说这话纯粹安慰和尚的.和尚同意这个观点,是因为佛教强调自身修为,全与不全都在自己心里,不追求形式.

按因果规律来说,就是天地本不全。因为现在的天地都是因果造就的。有什么样的因果,就会有什么样的天地。这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但按着实相来说,就是天地本来全。因为这个天地已经容纳了各种各样的因果因素,包含了层出不穷的非常复杂的事物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所以也可以说天地本来全。

看天地全与不全,只是人的单方面愿望而已。宇宙的实相并不在乎人们怎样看,它们只是忠实的执行法则并一丝不苟。 此中应是凡事不可苛求尽善尽美之意,

中国有句古语说人无完人,西方说残缺也是一种美, 好比断臂的维纳斯。

追求完美是世人普遍的心理追求,然而事物本身即不能达此要求, 何况是人,心胸阔了世界自然离完美就更近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b6f175998fcc22bdd10d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