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满分作文800字[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评卷杂感][修改版]

时间:2022-09-20 18:08: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高考湖北卷作文题,受到全国各省市专家的广泛好评。但答题情况不仅与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且均分较去年更低,高分段也不如去年多。从大多数正常答卷(这里不讨论非正常答卷)来看,导致失分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题而不知题意所在

今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中的材料浅显易懂,没有任何信息接受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但从评卷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仍有不少考生没有弄清楚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更没揣摩明白命题者所给的作文指引。题目读了,文章写了,却还处在读题而不知题意所在的状态中。 例如,《距离》这篇作文,全文共写了13段。第1段写“用手机时感慨‘距离变得更近了’;第2写“生活由线状变成网状”;第3段写“游子因手机解思念担忧之情”;第4段写“情书是故意制造距离”5段写“现代人有车却不想多见几面”;第6段写“不见是担心见了不如想象的美”;第7段写“有人反对这样”;第8段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人失去爱的动力”;第9段写“人是善变的”;第10段写“距离阻挠我们”;第11段写“这些都还远远不够”;第12段写“距离让我们产生欲望”;第13段写“距离产生美”。从这篇作文中可看出考生读题而知题意所在吗?

命题者所给的材料,从内容上讲,总会有一个中心语义,总会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从信息量上讲,总会是一点,或者两点,甚至多点;从逻辑上讲,总会呈现出某种联系,是并列还是递进,是因果还是假设。读了材料,对这些要了然于胸。然后或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或从材料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出发去写文章,才能扣住题。

今年评判作文,认为“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阐释什么是改变,为什么要改变(或者为什么不能改变)怎样推动这种改变(或者怎样防止这种改变),是符合题意的。‘改变’会有一个过程,记叙、描写这一过程,是符合题意的。围绕‘改变’,抒发情感,也是符合题意的。从材料的局部切入,即从参与讨论的个体——老师、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学生丁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提炼出某一‘触点’,紧密联系现实,分析问题,记叙经历,抒发情感,也是符合题意的。

面对如此大的解读空间,从测试的层面上讲,有上文中所述失误的考生几乎不能被原谅。 第二,作文而不知所为何作

说来奇怪,有的考生写完一篇作文,还不知是为何而写——不知针对命题中哪一点而写,不知写这篇文章要说什么。这样的表现还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有篇《中学生写字难》的文章,共有7段。第1段写“现在中国的年青一代,越来越不会写字了”;第2段写“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物质”;第3段写“现在,人们都以发短信代替了写信……不会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第4段写“字写得丑也同样是一个大问题”;第5段写“我同桌就是这么一个人”;第6段写“这都是小学老师不负责任”;第7段写“要改变写字难的问题”

读完这篇文章,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不知这位同学是针对命题的哪一点来写的。如果我们猜一下,文章中“写字难”的意思是中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差,而“能力差”是因为当今电脑的普及使写字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导致对母语学习的弱化。从此出发,去分析这一改变的利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当然符合题意了。但对这篇文章能进行这样的猜读,并拿猜来的思路去评分吗?

还有不少考生,先抄命题材料,然后抄试卷上的阅读材料。有的一抄到底,有的抄写并用,有的将现代文阅读材料与文言文阅读材料交替抄。这些都是不知为何而作的另类表现。

如果说这是态度问题,有投机取巧之嫌,那么另一种情况就让人徒生可惜之叹了。作者没有态度问题,也绝无投机取巧之嫌,写得很努力,文章也有亮点,甚至有获得高分的潜在因素,但也因为存在不知为何而作的问题,而导致落入二类文的境地。

这涉及到作文较深层次的问题,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所作之文与命题的联系,如果扣题不紧,联系材料不紧,对照命题,就不知为何而作;二是所作之文针对什么而言,针对性不强,联系生活不紧密,也会给人不知为何而作的疑惑。

《微博是把双刃剑》是篇议论文,谈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利弊。第1段提出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


2段讲没有微博就很难跟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第3段分析微博的弊;第456段分析微博的利;7段强调微博利弊同时存在,号召公众正确地对待。撇开命题材料来看,这是篇很有见地的文章,亮点突出。拿出命题材料一对照,立马觉得有问题:文与题是怎样联系的呢,这篇文章是为这道作文题而写的吗?这样的文章,阅卷老师有理由认为是套作,是把平时某一篇作文在答题纸上抄了一遍。 第三,炫美而不知美在何处

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秘笈,大多言过其实。比如什么作文与做人,多读多积累,真情实感。再比如,还是这些秘笈管用:开头三段排比,把积攒的名言警句都用上;结尾再来三段排比,把剩下的美词名言再用上;中间就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中间调三五个,或者“请”几个老外更显才华,叙述一下他们的故事或者点评他们的一两句名言,再加一点抒情,足够了。如此这般,一定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得个高分! 请看《怀念古典》中的片段:

不知从何时起,汀上已无人高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河中雎鸠依然怡然自乐。 不知从何时起,已无人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凌万顷之茫然的身影,而赤壁仍在。

不知从何时起,已无人撑一把油纸伞,徘徊于青石板的小巷,而雨中的颓垣断壁仍孑然立于小巷的尽头。

这是前3段。(第2段有语病。)第4段引用命题材料。接着,在511段中看到了李白的月,看到了沈从文的凤凰,看到了白居易的乡愁,看到了张若虚的春江,看到了苏轼的赤壁和渔樵。最后,用排比结尾:

所以在聊qq时,常怀念古人共剪西窗烛,促膝长谈;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常怀念田间小径朝露似珍珠;在打电话时,常怀念信鸽张开洁白的双翅。

这样的文章,空话连篇,既看不到怎么理解命题,也看不到怎么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看到的只是不相干的所谓优美文词的堆砌。语言表达形式上在“炫美”,但他人确确实实不知道文章美在何处。

这样的文章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如果有的同学只是因为爱好而追求语言的文采,因为喜欢几位作家而情有独钟,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应提高自己的认识——阅读认识和写作认识,养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文章是思想的物质呈现,是感情的流露,是心智的结晶,应该做到的是真,应该崇尚的也是真。言辞花里胡哨,内容空洞无物的作文,骨子里头是投机,是虚伪……这是一些很可怕的东西。 针对上述失误,可以用以下两大对策去解决: 一是积累与引领并重

积累语言材料与积累作文素材,这是不能省去的基础。孤立地看这一点,《怀念古典》一文是值得肯定的。但光有这些积累远远不够,还要积累思想,丰富情感。现行的学习模式,学生平时的生活很单一,活动时间少,自主阅读时间少,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少学生高中三年,没进过阅览室,没进过图书馆,没完整地读过一本小说,甚至可能偶尔一读,还挨过老师的批评。同学们要在正确观念的引领下,多思考、探讨问题,提高作文的“情商” 二是认识与实践并重

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作文的质量。简单地说,作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都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来,就是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的“行”就是孟子“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中的“不得已”有了这些准备,再去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若干篇章的练习,可以有效地防止以上失误,高水平的作文就会水到渠成。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中学特级教师、高考语文阅卷组成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bd0fd3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