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最是书香能致远

时间:2023-03-18 05:01: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郭晶:最是书香能致远

■ 图书馆应积极拓展实体和虚拟的服务空间,成为师生信息利用环境和知识创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 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基础架构”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巧妙融合,和谐共生。实质是以一种超越纯技术层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怀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建设图书馆。

■ 踏足图书馆,本身就是一次精彩的知识与智慧的探密之旅。从图书馆出发,打开一道道知识之门,就可以通向无限辽阔的未来之途。



人们常把求知的历程,比作是在浩瀚无垠的学海中航行。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常常令人无所适从,只有在信息汪洋中甄别并获取到有效的知识,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图书馆,就如同这样一艘航船,它蕴藏着经时间磨砺而铸就的珍贵典籍,承载着经专业过滤而萃取的知识养分,以图书馆人的专业服务和职业精神为动力风帆,为莘莘学子的学海漫游保驾护航,为教学科研的创新提供知识导航。 大学校园的“第二空间”

图书馆自诞生起即与“书”相伴而生,从苏美尔人的黏土写字版时代,到曾被冠之以“蓬莱”美誉的东汉皇家藏书之所“东观”,图书馆给人的传统印象是静止而缺乏生机的图书仓储,以藏为主的图书馆,犹如一口信息深井,虽蕴藏着巨大能量,却没有喷薄而出,发挥应有的效用。

随着科技进步及人们对知识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不断挑战人类的思维极限,“万卷读写消永日,一卷书香送流年”的场景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图书馆日趋丰富的职能。图书馆正在成为鼓励探索与发现的地方。伦敦的社区图书馆改名为“Idea Store”,目的就是改变图书馆传统“信息中心”的形象,读者的交流与思想同样可以成为“信息产品”。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R.David Lankes也指出:一所好的图书馆创建服务,但一所伟大的图书馆应该创建社区(Good Libraries Build Services. Great Libraries Build Communities。更有学者将图书馆称作居民的“第三空间”,意即人们除了工作和生活之外的另一重要活动场所,这里既有实体空间的含义,更多地则是指人们获取精神上的能量与知识中的养分。 聚焦大学这一特定范畴,如果将教室与实验室作为师生开展教学研究的第一空间,那么图书馆就应该作为“第二空间”而存在。对于大学而言,这一空间不仅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还应为师生营建“思想和交流空间”以及“精神家园”。因为在大学,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往往不是由教授讲解出来的,而是学子们求索和探寻的结果。踏足图书馆,本身就是一次精彩的知识与智慧的探密之旅。因此,在设计或改造空间时,必须首先考虑学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如何进行学习和交流?在浩大的校园中,如何让步履匆忙的人们建立起值得信任的信息与交流纽带?如果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信息,那么作为物理场所的图书馆为什么还会在大学的学术创新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当带着这些疑问时,就能理解大学图书馆为什么会考虑设计视频显示墙、创新体验区、情景学习中心、多媒体制作实验室、教授咖啡厅,以及运用多媒体“书籍”和其他基于知识的特色空间和展览,构建分布各处的主题活动中心与创新交流社区„„总之,以用户为中心、包含各种各样服务的环境支撑了当今的学习、教育和研究的方式,而图书馆是这个环境中唯一能将新技术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的地方。尽管互联网将真实世界的人们隔离起来,作为物理场所的图书馆却在努力促进沟通和交流。

在一所大学中,拥有充满活力、动态发展的学习研究资源的图书馆,不仅可以提供各种格式信息的存取,还可以为小组学习和协同研究提供场所,为研讨报告准备素材,为提升人



1




文素养搭建讲坛,为大学智力资产收集保存,因而成为教室的逻辑延伸,在传承文化精髓、促进学术繁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更是教育平等,学术自由的基本保证。没有什么建筑能够像图书馆一样,从象征意义和物理意义上都能表征大学的学术精神。无怪乎有人说:如果要了解一所学校的学风,到图书馆里看看学生们求知的眼神就能知道。然而,图书馆若要持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必须通过一流的建筑设施、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服务质量,从不同角度努力支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同时,在建筑意义和地理位置上,也必须持续反映它所在机构的历史和文化。

事实上,图书馆的空间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服务演进的历史:从古代封闭式、仅为少数人服务的藏书楼时代,到近代具有藏、借、阅、管四位一体功能的半开放图书馆,直至进入现代多元化服务的全开放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仅完成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型,文献资源收藏结构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收藏空间也开始向虚拟数字化空间拓展。灵活性和高效性是现代图书馆最显著的特点,它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建筑功能呆板、封闭的束缚,采用大开间、无间隔、三统一(统一层高、统一网柱、统一荷载) 的设计理念,强调使用上的灵活性,不仅满足当前使用的需要,更要充分考虑 “大开间、开放式、人性化、灵活性、智能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能够容纳不同学习风格、研究习惯和使用需求。图书馆优良空间与便捷服务的完美融合,成为校园里怡情养心的一道绝佳风景。 智慧图书馆“新蕊初绽”

早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 Eliot)就把图书馆比作“大学的心脏”。美国学者哈特(James D. Hart)也曾说过:“大学不可能伟大,除非这所大学有一所伟大的图书馆。”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不是优秀的,举凡哈佛、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这些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都与各自图书馆所提供的支持密不可分。一所大学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图书馆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身在其中的每个图书馆人的用心服务与经营,主动关注新技术和新需求,积极开拓创新,不断追求卓越。 2003年月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趋势报告,首次把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指出数字图书馆应该如同无所不在的“以太ether”一样,成为学术、研究、教育须臾不可或缺的共用设施。这种泛在形式的数字图书馆加速了知识社会形成的步伐,势必使传统的学术交流打破学科、地域和个人知识的限制,通过密切接触与知识交叉融合,产生传统方式下难以实现的成倍增长效应。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智慧”思潮迅速扩散,“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及“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及行动也开始风生水起。

所谓智慧图书馆(Smarter Library,就是以一种更智能、更聪敏的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设施、系统及信息资源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将“数字基础架构”与“物理基础设施”相互融合,以一种超越纯技术层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怀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建设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科技发展具备了相应条件后水到渠成的结果。目前人类已经具备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技术,各种各样的感应科技嵌入到各类设备及设施中,帮助人们更真切地了解世界的运转,并能够准确地量化。2011年,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人,并且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与各种设备连接起来,未来互联网将会变成物联网,使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成为现实。人们可以使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及云计算技术,去加工、建模、预测、分析和共享海量的数据,从而也将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所有这些科技进展,都为智慧图书馆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fdc762c850ad02de80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