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把给孩子转学想得太简单了 春节归来,好久不见。 这些日子,辗转5个城市,7500公里,见朋友,走亲戚。其中不少熟人已经有了孩子,有的刚学会走路,有的已经上了小学。 小孩子可塑性最强,去年还在四处胡闹,今年就有了成年人的影子。我记忆力不错,见过一面的人不容易忘掉,朋友家的孩子一年比一年成熟我也看在眼里,替他们高兴。 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个印象中很活泼的孩子,8岁,去年还生龙活虎,今年发现他像换了个人,缩在角落不言不语,眼神躲闪,散出难以名状的呆滞感,像是什么人把灵魂链条剪去了,留下一层躯壳。 我想和他聊聊,但他的神情与动作,总让我控制不住想起纪录片里循环播放的,生活在草原上极易受惊的羚羊。 仔细一打听,恍然大悟: 孩子半年前转学了。 孩子的父母提起这事,至今仍十分不解。只是搬家换个城市,转个学而已,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性情大变。 这勾起了我十几年前一些不愉快的回忆。 1.转学,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印象中,我转过两次学,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难以接受。 与家长常说的“小时候胖不算胖”、“小孩子没有腰,长大了才有”相同,成年人会在潜意识中将孩子当作另一种生物来对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父母把孩子的抑郁视为矫揉造作,把孩子的诉求视为无理取闹。 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对转学的极力反抗,多半只会换来家长的漠视,或不痛不痒的安慰罢了。 我第一次转学是在8岁,小学三年级。转学原因十分正当:师资力量太差,差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再这样下去,整个人都要废掉。于是父母联系了50公里外另一所相当不错的私立学校,学校同意接收。 这实在是一次没有任何吐槽点的转学,一切都顺理成章,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时隔近20年后我再次提取那段转学的记忆,充盈脑海的不是朗朗读书声,而仍然是撕心裂肺的哭号。 那真是一段灰暗的日子。熟悉的老师、要好的玩伴在一天之内全部崩塌,从此再无联系。一切珍视的东西悉数毁灭,这对于一个心理调节机制尚未健全的8岁孩童来说,足够留下刻骨的伤痛,以至于这段经历在20年后我的记忆中仍未有丝毫褪色。 如果以成年人的世界作类比,转学相当于工作单位在自己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将你强行调岗。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琢磨不透的Boss,这些都需要巨大的精力适应。成年人尚且忐忑,更不要提8岁的小孩子。 而更加残酷的真相,是成年人工作环境不顺心,尚且可以选择离职,在家修养一段时间,但面临学习环境巨变的孩子们则毫无选择余地,不论结果如何,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逆来顺受。 2.转学,对家长意味着什么? 先要明晰一点:目前导致孩子转学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孩子家长工作地点的变化。比如从小县城搬家去北京,或是从杭州举家迁徙到上海。 我的公众号读者背景比较复杂,有年轻人、中年人,有学生、也有家长。但不论如何,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都定居在同一座城市。 来源于网络 更好的工作机会,或是对另一个城市氛围的向往,都有可能让你背起行囊,踏进南下或北上的列车。 城市的更换,独身一人时并没有太大问题,说走就走便是;在谈了男女朋友之后会稍微麻烦些,有异地恋的困扰;如果已有孩子,就不得不与家长一同前往新的城市,转学在所难免。 不要误会,我绝对没有批评这种现状的意思,相反,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几十年前,父辈的工作是分配的,除去军人等少量工种外,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会限定在同一个城市。现代人不同,更加崇尚自由,我们有权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不要忘记,我们同样也应尽量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稳定的、有安全感的生活学习环境。而城市与学校的变更,显然不利于安全感的提供。 所以在更换定居城市之前,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知乎上有一对夫妻的做法,让我很钦佩:他们查阅搜集了各个城市的大量信息:子女教育、就业机会、薪资水平、房价、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惯、交通环境,之后圈定三座备选城市,又去实地短期居住,最终选择苏州作为定居地。 顺便说一句,此时他们的孩子还未出生。 这是我见过的对自己的未来与孩子的未来最负责的一对夫妻。 许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定居城市的更换牵涉到方方面面,必须要权衡利弊、理性分析,而绝不该被朦胧的感受或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盼冲昏头脑。 一个事实是:人们总喜欢乐观高估未来的生活。这导致一些家长在移居新城市后发现生活并没有像自己臆想的那样美好,镜花水月罢了。 另一个事实是:移居新城市一定会伴随学习环境的突变与玩伴的离别,不论结果如何,这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3.如果必须要转学,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该说出这句倒胃口的话: “都是为你好。” 如果发起一次投票,向学生们统计家长说过的最令自己反感的话,那么高居榜首的一定也是这句。这是一块刀枪不入的挡箭牌,家长的任何行为,有益的有害的自私的无私的,都能用它来堵孩子的嘴。 这句话的杀伤力极大,它代表谈话的决裂,代表拒绝进一步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代表逃避。它除了证明自己的无能,无法让孩子心服口服之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其次,不论何时何地,家长都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我已经尽力了,到此为止吧”。 这会使自己产生“我已经付出很多了,孩子再不听话就不是我的问题”的想法,以便于顺理成章将角色定位从沟通者转变为极权统治者,对孩子加以武力干涉。 有人会说,我和孩子聊了无数次,他都只是一味抵触。我还能有什么办法?这还不叫“尽力”? 对不起,不叫。 拜人类进化所赐,人与人之间的脑回路大抵相同,这意味着人们面对一件事的反应是类似的,沟通是有套路与技巧可循的。家长需要做的,正是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 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是必备的,要持续阅读相关资料书籍、或是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反省教育方式,反省自己。这些有做到么? 另外,我要再次强调搜索引擎和论文数据库的重要性。网络上有许多期刊论文可供参考,这些都是优质的信息来源,至少比朋友圈里《震惊!》《看完我哭了!》系列要强百倍。 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3b78f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