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花鸭 《花鸭》原文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清楚。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花鸭》解释 ⑴此二句以花鸭之无泥,喻自己之洁身,以花鸭之缓行,喻自己之沉着得意。 ⑵上句以羽毛独立喻自己的才能,下句以黑白清楚喻自己的品德。所谓黑白清楚,也就是是非清楚,善恶清楚。杜甫所咏的花鸭,羽毛应当是分黑白两色的。说“太清楚”,似有贬抑意,其实是竭力赞扬。这句诗充分表现了杜甫“疾恶如仇”的性格,在旧社会,是极珍贵的。 ⑶仇兆鳌注:“下四作戒备之词。群心众眼,指诸鸭言。然只有立,故群心妒;惟清楚,故众眼惊。”按群心众眼,比一般俗物。 ⑷稻粱,喻禄位,先鸣,喻直言。末二句含义极深广,意在揭露权贵们用威迫利诱的手段来垄断言路,使大家都不敢则声。这种现象在旧社会是极为普遍的,如《新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居相付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疏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其他官吏)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 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诤路绝。”(陆游《长饥诗》:“早年羞学仗下马。”即用此事。)所谓立仗马,就是摆样子的马。《新唐书》卷四十六:“飞龙厩日以八马列宫门之外,号‘南衙立仗马’。仗下,乃退。”杜甫由左拾遗贬华州司功参军,也正是由于好开腔,好管“闲事”,以至触怒了唐肃宗和他的亲信。但是杜甫并不懊悔,而且始终鸣到死,这就是他的宏大过人处了。所以把这两句单看作警戎的话是很不够的。 《花鸭》赏析 这首《花鸭》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丁香、丽春、栀子、鸂鶒、花鸭)的最终一首。这五首诗都是借咏物以自咏的,而《花鸭》一首,结合自身经受,挖苦特深。旧注以为“戒多言”,还是浅薄和片面的看法。 《花鸭》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熟悉。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冲突,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怜悯,内容深刻。很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擅长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力量。继承《诗经》以来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顶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a6ec6cf1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