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20 00:0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在神秘却精彩的哲学世界里徜徉着,思索着。一层一层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至,不断探索不断思索,这样的过程让少女逐渐接触到智慧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正是在不断的解剖分析过程中才变得明朗。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在打开这智慧世界大门之前,我看了一些关于此书的评价,“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西方青少年哲学蒙读物”“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典范”······诸如此类,全是耀眼的评价,在这个伟大作者的牵引下,你随着苏菲一起进入了这个世界,一个美妙绝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作者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哲学史卷,讲给苏菲听,也讲给你听。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对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它不是科学因此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衡量,然而哲学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我们不能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我们也不能只有科学而无哲学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哲学却能给予我们智慧,后者的意义其实更为深重。

世界如此大,相比之下,人类渺小如一芥尘埃,有时我们常常会因此产生很深的无力感,用微弱渺小的生命去探索浩瀚而伟大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无果的憾事。有时我们误以为自己看清了却发现被更深的迷雾遮住了眼睛,那么该如何呢我们还应该继续探索,继续追寻吗当然,先贤在我们眼前已经留下了坚定的脚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如是说。虽然渺小,但因为思想形成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尽管我们思索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那个关于圆的比喻,但在思索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内心会变得明朗,我们应该站在圆的中心,用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不断向周围开拓,用已知探索无知,将我们的圆变大,生命的意义在圆面积扩大的过程中才得以彰显。人生就像是个圆,生命一直沿着圆的轨迹,看似向前前进,却又是周而复始,圆中心那片干净土地,被紧紧隐放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如果不离开,不摆脱近乎刻板反应的俗不可耐的轨迹,去寻求一种合适的不有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去开拓自己的圆,那样那片干净的土地永远也进不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人他们毕其一生其实都是在找寻圆的过程。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亚里士多德,谈起这位哲学家,其实大家都会轻笑,似乎高中课本中很多科学的谬误都是由他提出,他存在的意义被玩笑道是为了证明一个更伟大的正确理论的存在,他用自己的错误成就了牛顿、伽利略。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谁都无法否认,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及其伟大的哲学家,世人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苏菲眼里这是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不同于柏拉图对于永恒形式的迷恋,他更多注意到自然界的变化,他同时利用理性和感官企图在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与不变之物,因此他发现了比感官世界层次更高的完美理型。他并不是个迷信权威唯唯诺诺没有自己想法的人,对于老师柏拉图虽然尊重却从不盲从,比如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观点正与其相左,


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真理不是盲从,如果不能有分歧,真理往往无法显现,真理是在异议分歧辩驳的过程中逐渐明朗。在对于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当然也不乏谬误,没有一条路是平坦没有一点崎岖,正如我们今日所见,但是谬误的意义有时比真理的意义更为深重,它折射出的思想的光辉同样在人类史上熠熠生辉。

有人说哲学家其实都有着孩子般的心性,即使思想深厚了,他们对于世界也总是无比好奇,对于世界的存在意义总是有太多的疑问,他们是人类苇草中最强大、最灵动的一群。苏菲年幼,她对世界新奇,在某种程度上这无疑是与智慧世界接轨的最佳契机,但往往现实生活中很是遗憾,孩子好奇的天性会被世俗的世界磨平,我们开始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最初敏锐的感触,我们在吃一枚鸡蛋可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苦苦询问苦苦思索究竟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好奇其实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只不过我们往往忽略其重要性遗憾地将其丢弃了。

苏菲的世界其实是个虚幻的世界,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进行了反抗,以依然不停追求真理的方式反抗,最终他们虽然不能让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走到了永恒的存在。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乔斯坦在书中为我们营造了很多小世界,如“兔子世界”“镜子里的世界”“童话世界”,我们常常会从现实中掉进作者构造的世界里,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存在和虚无本身就没有一条清晰界限,究竟什么是真实呢我们眼前的世界是真实吗你所认为的世界与实实在在的存在当真是吻合的吗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还是现实中的你其实在梦中或者梦中的你才是真实像是中国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其实庄子这个想法及其浪漫又及其现实,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人本来就不可以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即所谓的如梦如幻,大道合一。有时我甚至会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或者这儿还有另一个存在形式的我们,而他们恰恰就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呢

存在或者不存在,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我们的一切追寻和求索,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存在或者不存在,而是在于对自我的追寻。苏菲一直的反抗都是为了宣告着“无论我是否存在,我,始终是我”。我,始终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没有什么人可以轻易否定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和意义是一种自我完成,自我认知观念的确定才是最重要的。

书的最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一个谜团揭开一个谜团又赫然出现,完美,一切都不完美,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也都没有完美的答案,一开始我就在想那么这个探寻过程的意义何在苏菲告诉我:“思考的过程本身即意义所在。正是在思考的过程中,菲得以存在,像书的开篇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人类也正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才变得睿智。或许这就是最大的自我完成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3882f3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