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文学》杂志继09年初改版以来,多次推出关于城市、人文系列的散文作家的新作,城市与人的关系、各地的文化景观以优美而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散文。城市是文明发展的结果,城市是文化的载体,许多大师、重要的文化事件、现象都是在城市里产生,并扩散它的影响的。 在延续了前几期的“青年+文学”“好看+好读”的编辑理念同时,第九期的散文继续关注当前优秀青年作家的创作状况,是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视域中,立足于不同文化背景,探求青年文学军团汉语写作的个性文本崭新的内容、写作意义和影响。本期散文主要有杉娃的《瓦尔特.司各特和他的爱丁堡》,崔柏《没有寓言的年代》,郑枫《奇异人》,李萌《勃拉姆斯:穷尽一生的含蓄之爱》,周闻道《形而上的时空隧道》,张生全《合唱》。 本期的杉娃的《瓦尔特.司各特和他的爱丁堡》,崔柏《1974年》,郑枫《奇异人》,李萌《勃拉姆斯:穷尽一生的含蓄之爱》等文章的作者都是以留学生的身份进行书写的,同时也是本期的一大亮点。“留学生”主题留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有着跨文化视域的文化背景,这种写作在目前的文化境遇中,是最值得思考的现象之一。它同时表现出《青年文学》杂志对当下文坛、文化现象的高度关注和敏锐性,对新的文化现象、以及亟待深入和关注的公共文学、文化话题的关注力。 杉娃:《瓦尔特.司各特和他的爱丁堡》 杉娃的写作一直保持着对城市、人文地理以及城市史的敏锐洞察,他总能从关于一座城市的历史中寻找到那些可以写进文章里的趣事。但是不可否认,杉娃笔下氤氲的文化气息才是这个城市类型题材的散文随笔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杉娃对城市的理解与那些伟大的乡村世界里的优秀散文家,思想家,比如梭罗,苇岸,法布尔,昌耀都有着同样的热情。虽然杉娃的作品距离这些大师们还有距离,但是这个角度却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城市,乡村,它们在大自然与天才作家那里是合二为一的,而不是以贬损其中一者为方法。 崔柏:《1974年》 寓言这个题材有着比较长久的历史,寓言产生的语境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往往是智者辈出的时代,比如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作家。但是我们生活的是一个没有寓言的年代,这一点崔柏在文章里用的也是寓言式的写作。这篇《1974年》对往事的追忆,以及不同时代的对比,反思引发的感怀,也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曾有的际遇。这一点,我们身处的时代里,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怀。而这篇诗意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也算得上是奇瑰。 郑枫:《奇异人》 郑枫曾经游历欧洲大陆,有着许多奇思妙想,厚实的人生体验,清新的文笔,富有激情的人生态度,让她的作品显得格外特别。在这个时代追求文化的感官化的时候,郑枫的文字现出特别的清新,她的作品是用来“改善”我们的感官阅读的。《奇异人》写吉普赛人,小女孩,歌声,不知年月的秋刀客,山里的孩子,木头人,这样的文字之优美,是需要澄净而活跃的心灵的。这样的文字不是用来净化灵魂的,但它可以是用来改善我们的心灵的。 李萌:《勃拉姆斯:穷尽一生的含蓄之爱》 本文的作者李萌是新概念作家群里走出来的作者,如今求学纽约,并且极其擅长音乐,同时有着语言天赋。李萌对于勃拉姆斯的理解在这片文章中是比较感性化的,没有对音乐的乐理解读,更多的是勃拉姆斯独一无二的风格,带给人们心灵的深深震颤。一如作者在题记里写到,“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传统的魅力、孤独的诗意、忧郁的光泽、怀旧的甜美和黑森林里的故事,他激起人们对古典永久的怀恋”。这就是勃拉姆斯的风格,也是作者的文字风格。 周闻道:《形而上的时空隧道》 这是一篇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散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80年代诗歌热潮之际,曾经为大学生们争相热议。生命、时间、存在,在柏格森的世界是无限绵延向前的。周闻道的关于哲学家系列的散文文字已经驾轻就熟了,柏格森的思想,研究领域都有精炼的描述和介绍,而时空隧道这个概念以及形而上,这些词汇,正是对这篇文章的定位:哲学的理解以及文学性的表达。这也是周闻道这个系列的散文的成型风格。主要特点在于思路游走比较快,深入浅出。 张生全:《合唱》 这篇散文与上一期的风格一致。隐喻式的写作适合宏大精整的题材,而在本篇则是相反,通过写“我”在学校挨骂,而后决定逃离,来表现“合唱”这个多声部的不和谐以及世界的嘈杂,是以孩子的视角来揭示隐藏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悖论和刻板的东西。老师的训斥,乡村生活的局限,都让孩子们产生了逃离的想法。而“合唱”正是一个寓意式的词语,嘈杂的世界,没有人懂得孩子的心灵。“山野真静啊!路阴森森的,一个行人也没有。地面上全是湿滑的青苔,两旁的茅草倒伏过来挡紧,要过去都难了。远处田里是一汪黑黑的水,去年的稻茬还留着。没人种冬作物,没人侍弄冬水田,都春三月了,也没人耙田插秧,却是秧苗自个儿从旧年的根上蹿出来,一堆堆绿着。长满青草,繁花遍地的山坡”。这段话是全文中比较富有诗意和灵动的句子,作者对语境的置换、对人物、情节轻灵的切换、描写都是得心应手,而这样的句子也似赏心悦目。相信在我们的大脑习惯了规则、制度之后,这一类型的文字更能带给我们常识、诗意的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e957c9e87101f69f3195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