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 汉语言文学092 张慧 2009221462 白莲洞 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 ),浙江余姚人。文化史学家,艺术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1969—1971年,余秋雨被下放到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1975—1976年到浙江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1991年加入作协。主要著有随笔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 二、解析 (一)背景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十余年,余秋雨实地考察了中华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兴衰脉络,沿途写下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著作。这里的《白莲洞》即是《文化苦旅》中的一篇。 (二)主要内容 《白莲洞》和《文化苦旅》中的其他篇目一样是分节叙写的。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简单个介绍了白莲洞遗址的发现。白莲洞,这个看是普通的溶洞,曾经孕育过古老人类的系脉。并且在作者看来白莲洞是个诗意的地方。 第二节:作者借助想象力叙写了人类第一次打败猛兽,占领白莲洞的情形。作者从洞口往里走,重点描绘了蝙蝠和盲鱼,不禁感叹洞内的安逸,它们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相比之下,人类自从出了洞口便无一日安宁,千万年来征战不息。 第三节:人类和洞穴有着怪异的缘分。作者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1,根据许多濒死复生的人的追述,临近死亡时,人的朦胧意识就是进入一个黑洞。2,据天文学家说,茫茫宇宙中有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3,神秘的太极图就像一个涡卷万物的洞口。4.几乎各民族的民间传说都把自己物欲乃至精神的理想只想一个神秘的洞穴等。 第四节:人们终究还得回到黑洞,那么为什么还要出来呢?这是为了自由的想用宽阔的空间,舒展筋骨和精神。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家们总缠着山洞死死不放,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山洞呢?这是因为山洞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 (三)艺术特色 1、分节叙写 《文化苦旅》中的篇目普遍采用了分节叙写的方法。分节叙写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信息量大。《白莲洞》也沿用了分节叙写的手法。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四节。 2、丰富的艺术的想象,使笔下的人和物格外生动 在第一节中,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想象古人类学家在野外考察中发现白莲洞遗址的情形:“他们拿着小耙东掘掘、西挖挖。突然,他们的手停住了,在长时间的静默中,3万年光阴悄悄回归,人们终于知道,这个普通的溶洞,曾孕育过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系脉。” Page1 在第二节中作者也是通过想象,呈现人类第一次打败野兽占有洞穴的情形:“不知是哪一天,哪一个部落,也偶然走进了洞口。一声长啸,一片欢腾。他们惊惧地打量过洞内黑森森的深处,野兽的鸣叫隐隐传出。他们疑虑地仰望过洞顶的钟乳石,不知它们会带来什么灾祸。但是,不管了,握起尖利的石块朝前走,这里是该我们的家。” …… 3、抒情的笔调,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 这篇文章的文字具有抒情性,情感的渲染强烈,文字的背后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真切存在。文章书写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而着重在于整体气氛的渲染。文字在流淌,历史便在我们面前慢慢舒展来,历史的厚重感便积郁在心底深处。 4、意境优美典雅,富有诗意 我说这篇文章意境优美典雅,富有诗意是在说它给我的直观感受。余秋雨先生曾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所以有深厚的古代文学的底蕴。如文中所说“白莲洞要么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而这篇《白莲洞》的意境也如古典诗歌一样优美典雅有诗意。 附: 阅读书目:《文化苦旅》、《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参考论文:《从_文化苦旅_看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浅析余秋雨_文化苦旅_的创作特色》、《游记散文的大胆开拓_试论余秋雨的_文化苦旅_》 Page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32ee2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