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不断认清自我并发展自我的过程

时间:2022-09-01 15:06: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长是不断认清自我并发展自我的过程

作者:苏瑞霞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15



“我一直跟老师们强调,成长是一辈子的课题!”魏书生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是光明面和阴暗面的集合体,所有人都是“佛性”和“魔性”的共生体。无论是教师的成长,还是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必须先把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弱点弄清楚、想明白。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清自我,不断有意识地扶持自我的过程。

回归传统文化,探寻成长真谛

在魏书生看来,教师要成长,要不断实现专业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就必须首先弄明白什么是教育。他认为,对此问题,儒学经典《大学》中的论述最为精当。《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人之学(促进人格完美,能修己治人的学问)的宗旨,就是发扬、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这恰好揭示了教育和人成长的规律:首先,“明明德”,就是把自己的优点、长处都看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这样就不会纠结、迷茫、困惑;然后,“亲民”,即让那些好的东西继续扎新根、扎细根、扎精根、扎微根,根越扎越深,自然就会发新芽,长新叶,抽新枝,拔新节,绽新花,结新果。做好这两步,“止于至善”也就自然能够实现了。在完成这一过程后,继续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如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永无止境。魏书生说,这就是人的成长,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如此,人们就能一代一代、一辈一辈地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魏书生认为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的自我教育和学校领导恰当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清晰的认识。为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始他让每位教师都写出自己3条优点,后来增加到5条、10条,之后就帮助老师们把这些优点进一步地发展、放大。魏书生借用脑科学来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人的脑神经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两种状态,要么兴奋,要么抑制。兴奋、兴奋、再兴奋,就形成了链接,从而刺激周边没被激活的脑神经被激活,由抑制变为兴奋,进而形成新的链接,即新的成长。脑神经的形状是树形的。只要你的勤奋、积极、谦卑、自信等脑神经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枝繁叶茂,那么,懈怠、懒散、拖拉、焦虑、自卑等脑神经就没有机会活跃,而且会得到转化。“把优点做优,缺点就会淡化;把长处做长,短处就没有时间发展和滋长;把勤奋做大做强,懒惰就没有机会蔓延。”人活着其实就是让哪部分脑神经兴奋和活跃的问题。让有积极因素的脑细胞兴奋,起主导作用,那些拖拉、懒散的脑细胞必然没法活跃,这样人就实现了成长。

“有时候,盲目的攀比和错误的引导,使人们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魏书生建议广大教师,“不怕慢,就怕站。不攀不比,发展自己。让自己勤奋、积极、自信起来,即使不能立刻看到明显的成果,也不用失落和着急,因为进步都是逐渐生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处于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之中,肯定会比焦虑、自卑、无处事事的状态要更充实,更有意义。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都能脚踏实地,享受到‘今天比昨天更优更强’的快乐与幸福。”

教育传统中对的、好的东西,我们到什么时候都要守住

魏书生告诫老师们,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要想把握住教育的精髓与要义,就必须回归传统,守住那些对的、好的传统常识,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做明白今天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古代如此,现在亦然,未来也不可动摇。基础理论上不能盲目创新,该守住的东西一定要守住!”




魏书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培养学生自育自学的能力是从古至今许多大教育家都倡导的,而1979年,魏书生在盘锦市语文教研会上,发言的主题就是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他让学生管理班级,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消灭没人干的事和没事干的人”。他说,这其实并不是他的“创举”,而是他的老师在上世纪60年代的班级管理中就已经在使用的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用学生的长处战胜其短处,用自信战胜其自卑,用谦虚战胜其傲慢,用宽容战胜其狭隘,当每个人都在管事,都在为班级做事的时候,班级管理就不再是一件难事。魏书生说,“让学生自学,进行自我教育,是孔子、孟子一直到陶行知等都倡导和实践过的,这都是一些传统的教育常识。我的教学和管理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我就是把教育传统中对的、好的东西都落实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落实到了手头和当下,就是把咱老祖宗的东西做得更好、坚守得更细。”可见,魏书生做了一个非常称职的科学.优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传承者,正如他所言,“没有创新,坚守而已。”

教师必须将新中国好的教育经验一以贯之

“我对中国教育必说两句话:第一,中国教育了不起,第二才是中国教育还有问题需要改进。”谈及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魏书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动情地说,一代代中国教育人战胜了无数难以形容的困难,一路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国家用占世界1%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的学生,可以说是创造了人间奇迹,这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无数中国教育人励精图治,积极探索,积累下了非常宝贵的教育经验,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斯霞、霍懋征老师,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于漪、钱梦龙、任小艾、高金英老师以及刘长铭、李希贵、李金池、李镇西等校长,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都非常了不起,也都很切合中国教育的实际。“但是,对于这些经验,我们的推广和学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到处大声疾呼,千万不能完全否定自我、妄自菲薄、全盘学外,一定要把中国的好经验守住、做好!”

让我们不妨来看看魏书生的课堂,看他是如何“守住”的。他的语文课,一般第一个环节都是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然后是500字的书面语文作业,不统一规定内容,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教材或者课外书都行;随后让学生拿出日记本写日记;最后用几分钟对本堂课进行一下总结和点评,哪些地方学生做得好,哪些还需要改进,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如此,在课堂上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突出学科特点,严格地落实教学目标,这就是魏书生的教学实践,也是他对于“中国好经验”朝圣般的坚守。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魏书生号召广大教师,不但要认清和发展自身的优点,更要帮助学生将他们与生俱来的那些光明品德和优点长处看清想明,在坚守弘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使其“生长、生长、再生长”,这才是教育的正途。“让优点之树越来越繁茂,缺点之苗就没有生长的条件,人就会越来越成长,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

对于令很多老师头疼的学困生的教育问题,魏书生认为此法同样适用。他曾引导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名靠后的孩子,让他不要悲伤气馁,而是每天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看书、写字、算题,唱歌、做事……降低难度也可以。这样,即使成绩还是倒数,但起码养成了勤于做事的好习惯,是充实的、有意义的,比混天度日、自卑焦虑痛苦要强得多。而且,“能力永远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的,是在坚守的过程中提升的。”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之间,成长之芽也在悄然萌发,持续努力下去,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成长与进步的幸福之果。“这样搞教育,学生自然就会越来越踏实,越来越快乐。”




对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开心”一词,魏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开心”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开发自己的内心,在开发自己的过程中享受成长的幸福,享受生命的愉悦。那么如何开发呢?当然不能开发懒惰、自卑、懈怠等消极因素,而是要充分开发、发展那些随真、向善、求美的积极因素。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发展那些优点长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直至日久天长,养成习惯,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又回到了《大学》的训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魏书生看来,认清自我,发现优点长处,进而促其进一步发展,不断去追求更好、更优,在这其中获得成长的幸福——这不只是教师自身应该做到的.也不只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做到的,而且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他以身作则,始终都在保持自己好的习惯。如1978220日起坚持写日记,至今从未间断,40年如一日。同时,他也在努力引导身边的人发现自我,帮助他们把优点越做越优,把长处越做越长,把优点长处变成习惯。他做教师如此,做校长如此,做教育局长亦然,也许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从未改变,初心从未忘记。

魏书生强调,“教育就是回归常识的事儿,必须守住传统,守住新中国自己的经验,守住自身的优点长处。”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守住一颗平常心,从小事做起,做好细节,做好日常。成长其实就是找准自己的起点,看清自己的优点,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优一点,更强一点。当所有人都不攀比、不骄傲、不自卑、不懈怠,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都能脚踏实地做实事,把专业越做越精、越做越细,日复一日地坚守,那么,于小处而言,我们每个人就都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和不断探索与进步的幸福;从大处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240b3a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