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6-08 06:37: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的中学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系统的生态文明的课程,其相关内容零星散落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找到恰好的切入点,积极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共同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为何和如何有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这是本文所要初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 意义 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压力越来越大,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典型的公共卫生事件侧面集中反映了这一现象。因而,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共识和必然选择。环境保护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指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见,进一步加强以生态文明意识为核心内容的环境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渗透和强化。历史学教育教学,如何在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是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渗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推进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一些明显偏颇。比如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注重从社会角度诠释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生态文明内涵和意识的渗透,淡化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这是不符合核心素养新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的。

二是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需要。历史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问题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我国西北的仙湖罗布泊的消亡跟时人抽取塔里木河的有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修正。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逐渐变成牧场。又如世界史里讲到的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水利灌溉不合理、烧荒过度等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到了近现代,业革命让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这正是不重视环境保护、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惩罚。

三是培养学生全面生态文明意识的需要。面对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课程和教材中的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在吸取前人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基础上,着力引导和培育学生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

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的生态文教育渗透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找了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挖掘教材,融合渗透


历史是一门探究和认识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的学科。尽管中学历史教科书并不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完整阐述,但作为学科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只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灵活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比如黄帝的发明创造一目中,有关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内容,我们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之地,主要是因为这里森林茂盛、物产丰富、食物丰厚。然而,后来这个地区怎么变成植被锐减、生态恶化的黄土高原呢。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开垦,落后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和过度放牧,造成生态恶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恶性循环。这样挖掘和深入分析,更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又如战国都江堰内容,授课的时候可引入有历史关背知识,古时岷江夹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成为水患之源,一遇大水,河流堵塞,洪水泛滥成灾,但春耕灌水时,却是水量不足,不利于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综合解决了防洪、灌溉、水运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人造工程与自然资源的一致性,乘势利导,趋利避害,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经典案例。 总之,中学历史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密不可分,历史教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中学历史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渗透教育,积极发挥历史学科特殊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二)前后联系,综合渗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把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深刻认识保护环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例如,在讲授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思考,查找原因:隋唐以来,黄河中下游植被遭到破坏,泥沙含量越来越多的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加上战争等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影响,经济重心也随之完成了南移,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再联系现实,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特大沙尘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生过13次,八十年代发生过14次,而九十年代至今已发生过30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历史与现实的综合分析,更加深了学生对人类的资源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引征历史经验教训,联系社会现实,,前后对比,综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提高环保和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活动,实践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历史课外活动,可以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进而不断提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时,选择那些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结合较好的地点,像桂林甑皮岩、兴安县灵渠、两江四湖景区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到一些落寞的村落、荒废的古城镇以及衰败的历史遗址开展历史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味环境破坏和生态文明衰败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


其环境忧患意识,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既是历史知识教育的需要,更是国情教育乃至人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中学历史老师应该敢于担当,积极创新,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强烈的环保责任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736e4f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