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时间:2023-04-16 19:05: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爵号: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为相国,常与宰相通称。

太师、太傅、少保:各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少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为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开始设立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期为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

上卿:周代官职,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逐渐成为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只有战争时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要: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的属官,又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立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为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政要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员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者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期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减小,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为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以侍郎为三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 侍中:原位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管各司事务。 参军:最初为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令尹:战国时出过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期为县长。 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副的副官,隋唐时期时州郡太守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览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里正:古代的乡关,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


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三省六部制由隋唐开始一起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 3.擢。提升官职。

4.迁。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调转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复原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 8.乞骸骨。年老请求退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82901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