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 原文: 文王有声,骏有声。求宁,观成。文王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哉! 筑城伊,作丰伊匹。匪棘其欲,追来孝。王后哉! 王公伊,维丰之垣。四方同,王后维翰。王后哉! 丰水东注,维之绩。四方同,皇辟。皇王哉!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孙谋,以燕翼子。武王哉! 译文: 文王有着好声望,如雷贯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宁,终见功成国运昌。文王真个是明王! 受命于天我文王,有这武功气势旺。举兵攻克那崇国,又建丰邑真漂亮。文王真个是明王! 挖好城筑城墙,作邑般配实在棒。不贪私欲品行正,用心尽孝为周邦。君王真个是明王! 文王功绩自昭彰,犹如丰邑那垣墙。四方诸侯来依附,君王主干是栋梁。君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奔流向东方,大功绩不可忘。四方诸侯来依附,大王树立好榜样。大王真个是明王! 落成离宫镐京旁,在西方又在东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没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个是明王!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武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边上杞柳壮,武王任重岂不忙?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 ⑴(yù):陈奂《诗毛氏传疏》:“全诗多言‘曰’、‘聿’,唯此篇四言‘’,即曰、聿,为发语之词。《说文》……引诗‘求宁’。从欠曰,会意,是发声。当以为正字,曰、聿、三字皆假借字。” ⑵(zhēng):《尔雅》释“”为“君”。又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云:“,美也。”可知此诗中八用“”字皆为叹美君主之词。 ⑶于崇:“于”本作“邘”,古邘国,故地在今河南沁阳。崇为古崇国,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周文王曾讨伐崇侯虎。 ⑷丰: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 ⑸(xù):假借为“”,即护城河。 ⑹棘(jí):陆德明《经典释文》作“”,《礼记》引作“革”。按段玉裁《古十七部谐声表》,棘、、革同在第一部,是其音义通,此处皆为“急”义。 ⑺王后:第三、四章之“王后”同指周文王。有人将其释为“周武王”,误。 ⑻公:同“功”。:本义是洗涤,引申有“光大”义。 ⑼翰:干,主干。 ⑽皇王:第五、六章之“皇王”皆指周武王。辟(bì):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当依《经典释文》别义释为“法”。 ⑾镐(hào):周武王建立的西周国都,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以东的昆明池北岸。辟(bì yōnɡ):西周王朝所建天子行礼奏乐的离宫。 ⑿无思不服: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无思不服’,无不服也。思,语助耳。” ⒀宅:刘熙《释名》释“宅”为“择”,指择吉祥之地营建宫室。“宅”是声字,与“择”古音同部,故可相通。 ⒁芑(qǐ):同“杞”。芑、杞都是己声字,古音同部,故杞为本字,芑是假借字,应释为杞柳。 ⒂仕:毛传释“仕”为“事”,古通用。 ⒃“”二句:陈奂《诗毛氏传疏》云:“,遗也。上言谋,下言燕翼,上言孙,下言子,皆互文以就韵耳。言武王之谋遗子孙也。” 鉴赏: 这首诗的主旨,前人多有阐述,而清代学者方玉润的.《原始》最能道出诗人的良苦用心。他说:“此诗专以迁都定鼎为言。文王之迁丰也,‘匪棘其欲’,盖‘求宁’,以‘追来孝’耳;然已兆宅镐之先声。武王之迁镐也,岂徒继伐,盖建辟以贻孙谋耳,又无非成作丰之素志。故文、武对举,并言文之心即武之心,武之事实文之事。自有日进于大之势,更有事不容已之机。文、武亦顺乎天心之自然而已,夫岂有私意于其间哉?《序》云‘继伐’,固非诗人意旨;即《集传》所谓‘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又何待言?盖诗人命意必有所在。《大雅》之咏文、武多矣,未有以丰、镐并题者。兹特题之,则必以建置宏谋为承大计。说者当从此究心以求两圣心心相印处,乃得此诗要旨。不然,泛言继伐,与诗无涉;即呆说丰、镐,于事又何益耶?” 从方玉润的分中,已经透露出西周开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业绩所起的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长艰苦历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有(在今陕西武功),至十代孙公刘由有迁到(在今陕西县),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即周太王)又从迁到岐山(在今陕西岐山),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文王、武王父子两代,文王继承前代的功业,当了“西伯”,殷纣王分庭抗礼的地步,为灭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秉承父志,又进一步扩展势力,再建都于镐京,终于完成了灭殷的统一大业。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孙面临的是如何巩固基业的问题。《文王有声》末章说:“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孙谋,以燕翼子。”正点明了这个要害问题,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f65717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