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不言而喻,在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先于专业教育,那么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上应该注意什么呢?或者说应该怎么将通识教育中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联系?我想这除了学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影响因素外,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能否在专业学习前广泛狩猎各种知识和学习思维方式,也就是学生能否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在通识教育的熏陶下,学生所形成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思维方式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很大的影响,这也会为学习专业知识指明方向,从而成为学习专业知识的一大动力和创新基础。 承上所述,通识教育的实质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形成基本知识的逻辑思维,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和指明方向。我校通识教育中心参照国内外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模式,结合本学院具体情况,采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第一、二学年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学院给我们开设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身心修养与审美体验四大模块26门课程的选修课程,这种通识课程体系弥补了现有窄口径专业教育的不足。另外,开设学术报告型公选课,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搭建学生与知名教授零距离接触与交流的平台,赋予了我们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也促进了我们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实行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以及禁止选择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我们选课的合理性,加强了各个专业的碰撞与融合,容易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为我们思维的开阔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学校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我们并没有学到一些自己十分想学并且也很重要的知识或者技能,比如:进入大学前我们想得到各专业的了解和指导,以便为我们当初苦恼的专业选择提供“再选择”的机会;我们想学习公文写作、办公礼仪、office办公软件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但学校现有的通识教学体系中缺乏或者淡化这方面的课程;我们想学习记忆技巧和能够强化记忆能力的课程,因为无论学习什么,记忆都必不可少;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语言类课程也应该得到重视,但我觉得我校的语言类课程还比较少;我们想学习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因为通识基本技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因此,对于我校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打造通识教育的高校品牌,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通识教育和设计基本课程前在学生中做广泛的调查 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样才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能积极参与开展通识教育,这也是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前馈方式。 2.新增通识课程体系模块 可以在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新增工程技术、数学和逻辑学模块,与现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身心修养与审美体验四大模块相结合。因为对于很多专业,工程技术、数学和逻辑学这一模块的课程实用性都很强,并且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系统逻辑的思维方式,这方面的培养也是实行通识教育的初衷。 3.淡化理论性学科,新增其它实用性和实操性强的课程 对于像毛概理论等类型的课程,应该适当减少上课时间,用这部分时间开展其它通识基础课程。对于大学语文这类欣赏型的课程也应该设置为选修课,同时增加其它实用性和实操性强的课程,如公文写作课、办公礼仪课以及办公软件课程等等。另外,增加语言文化类和经济统计类课程,我们不仅仅重视英语的学习,还希望学习日语、韩语等语言及其文化。而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时,还是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所以还应该设计相应的经济统计类课程。 4.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新增“专业指导课” 为什么需要这门课程?在我高考完面对专业选择的时候不知所措,我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更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我,因为我对于各类专业一点也不了解。可悲的是,进入大学后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专业,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鉴于这一点,我觉得开设“专业指导课”显得尤为必要,这一课程通过介绍各个专业的基本信息,让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为专业的再选择指明正确的方向。 5.“选修+必修”的通识课程选择形式应突出重点 实行“必修+选修”的课程形式,对于核心课程应该设置为必修课,但对于某些课程的选择形式应该设为选修,这样学生不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喜欢的基础课程,还能强制性的让学生学习他们“不认为好”的课程。除此之外,选修课的选择应该要比必修课的选择更多更丰富,即增加学生自由选课的课程。 6.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学时进行严格控制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惰性,这也就使得我们对选修课的态度是“能不选就不选”,所以在通识教育实施细则里必不可少的应该有选修学分学时的要求,要求每位学生完成规定学时和修满规定学分,只有这样才能强制性的要求每一位学生达到“通识”的目的,我想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总学分上,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应该均衡化,即大概50%的比例,以这种比例体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相对而言也应该要有所提高。 7.通识教育课程的结课形式多样化设计 无论是通识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期末测评的形式都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考试形式、论文形式或者结课作业形式等等,以这种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在期末出现疲于应对的现象,也能适当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 8.总体作业量应增加,结课形式体现“功在平时” 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适量的平时作业能给学生适度的压力,以此刺激学生的懒惰性,让他们从作业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我觉得我们学校在作业要求上不够严格,作业量也不够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很多学生天天“无所事事”的玩游戏的现象。另外,期末考试形式可以结合平时的作业,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测试学生在平时的真实学习水平。 9.课程体系设计完毕后进行发放式反馈 实行改革后的通识教育前将新设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相应的发放到各年级的各班手中,收集每一位同学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统计分析后做合理的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21c0d3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