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法之翰墨精神读后感

时间:2022-12-24 00:12: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观看千年书法之翰墨精神视频以后,我认真的查找了 翰墨精神的含义。翰墨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高度的概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及中国人精气神的人格集中表现,主要以书法文化为载体和表现形式。 翰墨精神,是一种壁立千仞的独立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树一帜艺术。中国汉字几千年来不断演化,却始终可以流传,可以使用,并且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这是所有古代文明的一个奇迹。中国汉字没有像其余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字一样,在日益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消亡,反而越来越显示出她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的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劲的影响力。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艺术这其中除了历代书家们的笔墨功夫外,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大篆小篆到隶书再到正书,行书,草书满满演变,这其中无一不体现中国千年书法文化的伟大。 早在一些龟甲上就发现了一些线条,这些线条后来被证实是中国可以辨识的最为古老的文字体系。由于这种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后人便把它称作“甲骨文”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青铜器就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几乎是在青铜器产生的同时,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了钟鼎之上。这种青铜钟鼎之上的文字,后人称为“钟鼎文”。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又被称为“金文” 公元前221年,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书体有八种之多,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要求在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之上删繁就简,制定出一种比大篆更加简洁规范的文字,这就是小篆。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标准字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李斯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书法家。

然而在秦朝通行小篆的同时,隶书其实也悄然而生。后来,隶书取代了小篆,上升为主要通行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使汉字告别了已经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彻底摆脱了古文字那种象形的特点,所以汉代人称隶书为“今文”。再然后,隶书向正书、行书、草书三个不同的方向演变,形成了中国书法最主要的三种书体,这就是文字史也就是书法史上著名的“隶变”。而在此间张旭,柳怀,颜真倾三人的行体,草体都是别具一格的。

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是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的一体——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在浩瀚的书法历史中你可以看到那沉寂千年的墨迹纸张背后灵动着的一副副鲜活的生命形象。

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书法以洒脱飘逸的风采得到了认同,他即兴写下的这篇《兰亭序》写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得以“天下第一行书”而风流千古。张旭的草书蓦地而来、飘然而去,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腾作势,心手两忘情, 颜真卿写下的那片震烁古今的《祭侄稿》抒发了喷涌而出的激情,他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以至《祭侄稿》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法艺术几乎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生命形式的例子不胜枚举。纸砚笔墨、梅兰竹菊装点起来的生活环境也成为文人书家们追求高洁意境的荣耀象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陋室的清贫的情境来反衬文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家园的富贵高雅。苏轼广博的学识造就了他那种气吞万里的胸襟气度。观苏轼书法,就不由使人联想到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恢弘与豪迈。

中国书法,很厚重的一个词,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


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是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书法的流传,那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bbc58a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