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山桥的作文4篇 描写中山桥的作文4篇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市中心,横跨在黄河之上,第一眼看到它就感到雄伟而壮观。 中山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古朴又不失现代化气息的中山桥有着四个厚重的用石头做成的桥墩,桥面是用铁板组成的,透过桥栏,奔腾的黄河流过,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盘旋在大地上。桥上的人很多,许多小贩在桥上摆着小摊,向过往的行人兜售。中山桥长233。3米,宽7。5米,是一个梯形的桥。它有着横纹交错的桥顶和桥身,非常结实、坚固。它可以使人们的交通方便,也为兰州增添了一份美景。走在上面,我感受到了兰州人民的自豪。 夜晚,站在白塔山上俯视中山桥,只觉得蓝宝石般的天空下的璀璨的灯光把桥映得灿烂无比。红的、绿的、紫的、黄的……点点灯光将水面映得五彩绚烂的美丽。走近中山桥,金黄色的灯带,水蓝色的桥栏,橘黄色的小灯将桥墩映得犹如一轮轮温暖的太阳。站在桥上,看着星空,颗颗星星像个小男孩向我眨眼,向我挥手,向我诉说着美丽的星座传说…… 啊!美丽的中山桥,我爱你。你为兰州人民带来了自豪,你让黄河母亲更增一份光彩! 星期天的中午,在初冬的暖阳下,我和家人怀着轻松无比的心情来到了“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来到中山桥,一眼望去,桥头的西侧,有一座灰色的大石碑,我跑过去仔细看碑文,碑上刻着“天下第一桥”――中山桥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个石碑还爬着一个象征着长寿的石龟。 远望大桥,它像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黄河之上,像心灵之桥一样打通了南北两岸。这座桥下有四个巨大坚固的桥墩,把铁桥稳稳地托住。两岸的滨河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两岸树木摇曳倒映水中。桥下的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 我们走上中山桥,中山桥长2335米,宽8。7米,它的桥面以前中间通车,两边是人行道。现在,为了保护中山桥,减轻桥的压力,已经改为步行桥,一律不通车。桥的两边是高高的护栏,左右两边栏杆上镶嵌着迷人的彩灯,每当夜幕降临,霓虹灯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把中山桥装扮得更加美丽多姿。 中山桥全部用坚硬的钢铁铸造起来,非常坚固。你看,它经历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完好无损,稳如泰山,巍然不动。它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使我受益终生。 回想过去,这里河水阻挡,交通不便。看现在,车人分行,川流不息,中山桥输通了南北两岸的交通,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多少年来,铁桥就这样默默地守护在黄河之上,它略显沧桑的体态记录了我们城市的成长和进步,中山桥也成为了黄河之上的一颗明珠。 我爱中山桥,更爱美丽的兰州。 我的家乡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黄河,滔滔黄河之上,有一座雄伟的桥―――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桥身由五个弧形拱顶组成,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明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到今天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留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十三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人德罗、美国人满宝本做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成了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铁桥,初名“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中山桥架起了南北两岸的交通,桥上汽车穿梭,行人漫步。行走在铁桥上我无比自豪! 中山桥的夜景更是迷人,每到夜幕来临时,桥身上那一个个闪亮的小灯泡,像珍珠、似宝石般地撒满黄河,把夜晚的黄河装扮得格外美丽! 中山桥,是家乡一颗璀璨的明珠,愿这颗明珠和我们美丽的家乡一起成长!更加灿烂! 中山桥位于白塔山下,是九曲黄河上最早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1907年,清政府花费巨资,由德国人德罗,美国人满宝本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二百三十三点三三米,宽七点五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铁桥几经整修,使这座百年古桥依然跨越在滚滚黄河之上,成为九曲黄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从白塔山上看中山桥,中山桥横跨黄河,在晚霞的映照下恰似一条银龙腾越黄河上,桥墩好像银龙的爪子,深深地插在黄河里。走到中山桥的南面:正上方是“中山桥”三个大字;桥头左边有一个巨大的石龟,龟背上有一个石碑,上写“天下黄河第一桥”;右边有一根锈迹斑斑的将军柱矗立在那儿。 夜幕降临,桥上的灯亮了,有红的,黄的,银白色的……远远望去,中山桥就像一条五色的彩带连接着南北两岸。两岸的灯也亮了,明亮的灯光照得岸边的垂柳像一棵棵火树,那么灿烂,那么夺目。桥上的灯,岸上的灯倒映在河水里,流动的河扭曲了五彩的灯光,河面上波光粼粼的,像是撒了一河的珍珠,一河的宝石。夜晚的中山桥,现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cb868a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