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题潼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2)

时间:2022-07-19 18:1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崔颢《题潼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2)





崔颢向以使也为之叹服的《黄鹤楼》诗著名。如果说《黄鹤楼》诗是以日暮思归的真挚乡思动人心魄的话,那么这首《题潼关楼》则是对雄伟山川的赞叹和由此产生的广远深沉的忧虑,表现出崔颢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

开始两句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表现出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诗人在骑马赶路到达潼关时,恰逢雨过天晴,原本疲倦的精神忽然为之一振,于是歇马登上 津楼 (即潼关城楼,面对黄河),眺望山川。两句说明行色匆匆,写来却从容不迫, 字、 字,安排得次第井然,而且别有一种挺拔劲健的感觉,引出下文的雄伟气势。

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所见,正面表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前一句说从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连绵起伏、威武雄壮地护卫着 三辅 之地。 三辅 ,本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南以西。这里的 三辅 ,指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后一句是说,潼关的大门紧紧地把持着 九州 九州 本指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这里是指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两句突出 关门 的险要,作者先在前一句

1




勾勒出雄伟的山势,描绘出壮阔的背景,然后在这重峦叠嶂的背景上刻划出 关门 ,前有 三辅 ,后有 九州 ,中间用生动形象而有力的 字连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险要之势,跃然而出。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这两句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 即平野。潼关一带,在乱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平原,从关中向 陕路 通去。 陕路 即陕州之路,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 即黄河,在古潼关北面,黄河之水由北而南向华阴县流来,然后在潼关和对面的风陵渡之间,忽然折向东,滚滚流去,卷起滔滔洪波。一个 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中间四句,分别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描写了潼关的地势,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派极为雄浑苍莽的特有境界。诗人还通过 三辅 九州 、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造成一种壮阔宏大之势,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最后一联,诗人融情于景,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诗人面对如此险要的关隘,眺望着雄伟的山川,不觉已晚,黄河之上、群山之中渐渐升起了暮霭,在轰然如雷的黄河涛声中,显得一片苍凉。触动了诗人的愁绪。这里的 字包含着浓郁的乡思,因为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自己是在 客行 ,行役之人时值 向晚 ,产生思乡之念,但这里的 ,又不仅仅是乡思。在潼关楼上,面对从古至今如此险要的关口,作者自然也会产生怀古伤今之意。朝廷政治的腐败、藩镇作乱的迹象,都已经清楚地显露出来,诗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国事的殷忧。

2




因此,作者在潼关楼上的 ,深沉而复杂。

这首诗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与《黄鹤楼》相比,格律上更加严谨工整,手法上显得含蓄蕴藉,别具一种深沉凝重的风格。

崔颢

704 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天宝初(742 744,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存其诗四十二首。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79a89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