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郝苏民教授 简介 郝苏民教授,回族,出生于宁夏银川。现任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名誉院长、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人类学(含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口头传统)方向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一级名牌”、国家民族学类核心期刊(CSSCI)《西北民族研究》学术刊物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部国家中心、中国民协等三单位评审委员;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副组长。中央民大、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师大、青海民大等高校兼职讲座教授。国务院特贴终身享受者。全国优秀教师、省民族团结模范、全国“非遗”先进工作者、第8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国家民委突出贡献奖。 日前承担并主持、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参与文化部“中国节日志”、上海文艺出版集团“话说中国•中华民族系列丛书”等委托项目。主编的《西北民族研究》,被连续评为全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界产生一定认同和影响。也为西北各省“非遗”保护试点参予制定保护方案和建立保护机制进行追踪研究,为遗产学教学和应用研究开辟、建立了甘、青、宁、新 各地各文化类型的考察实践基地。 在蒙古学研究中曾率先提出、倡导“卫拉特-西蒙古文化研究”主张,得到国内外蒙古学界认同。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科研中强调:相邻民族、语族民族、跨国民族间民间文化相互影响、变迁的观察与剖析。关于阿尔泰各语族及藏、维、回、卫拉特、布利亚特、东干人等方面已完成的成果即为此种学术观点的实践结果。曾赴中亚各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韩、蒙古、日本以及港澳台等地区进行民俗学/人类学田野考察与讲学。 主要著译编有:《西北文献丛书·民族文字文献》共15卷,(获国家民委哲社成果一等奖)、《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注补》(内蒙,获国家民委哲社、省社科二等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1999,北京民族);《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等均获奖项;《人类学•民俗学:来自生活一线的田野报告系列 (主编,民族出版社,2008年);《新世纪保安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鲍培八思巴字蒙古文献语研究入门(译注解补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等。 近期主要论文有:《人类学•民俗学及其田野——我们从这条路上这样走来》、《试谈蒙古学中“卫拉特研究”的几个认识问题—从文化的宏观视野和人类学的视角》、《非遗保护中从花儿的田野考察与文化空间引发的思考》、《费孝通的甘肃实践》、《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政府主导与“非遗”关系——以西北“花儿”的洮岷流派(南路)流行区KPT村为个案》等。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邮政编码:730030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2年7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b5fbdda0116c175f0e48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