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的性灵传统与现代意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浮生六记》的性灵传统与现代意识 作者:曾贤兆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5期 曾贤兆[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 上海 200433;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 要:清代嘉庆年间苏州落魄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思潮影响的杰作,同时又表现出男女平等、婚姻平等、反对礼教、崇尚家庭等现代性特征,是探讨中国新文学之源流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浮生六记》 性灵 现代性 《浮生六记》是一部产生于清代中期嘉庆年间的自传体小说,却表现出诸多现代文学的特征,提前预示了中国文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动力,则源自中国文学的性灵传统。 一、“性灵”之渊源 “性灵”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源于古代诗以言志之论,虽然出现得很早,但一直到明代中期,还只是在传统诗学性情论的语境中使用,其意义也不外乎情感、性情、灵机等,强调诗歌等文学作品应当运用一定的技巧来抒发情感;同时,这种情感当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而它真正成为一种文学思潮,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学历久不衰的传统之一,已经到了晚明。面对理学思想禁锢的强化,思想家李贽倡导“童心”(《童心说》)a;肯定自然人性。戏曲家汤显祖提出“至情”(《牡丹亭题词》)b,反对礼教;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文学家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c相号召,赋予古老的“性灵”以新的含义:张扬个性,贵我尊己,重趣尚俗,贵真崇变。这一全新的文学思潮,大胆突破了传统伦理对人性的禁锢,扩展了文学表现的内容。至清代中期,袁枚重新树起性灵之大纛,高扬个性的自由和人欲的合理,同时又不失基本的经学立场,渐有席卷时代之势。综观晚明袁宏道和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思潮,其核心的理念是对作家主体心性的张扬,表现出强烈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藐视传统伦理强加于个人的一切。 二、《浮生六记》与性灵 与袁枚同时而稍后的苏州人沈复及其带有自传性质的《浮生六记》,无论是作家的个性特征,还是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处在性灵思潮的影响之下。沈复强调自己“多情重诺,爽直不羁”(《浮生六记》卷三),“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浮生六记》卷四)。这与袁宏道“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叙小修诗》)d的创作原则,以及袁枚力倡独造、绝去依傍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尽情地去表现生活的本真,所记之乐、趣、愁、快,皆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甚至对于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缺点,也未有刻意的粉饰。俞平伯指出这部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e。这正是创造性极强的表征。反对模拟与雕琢,崇尚天工与自然,符合性灵派作家起于匠心而终于灵机的创作理路。此外,小说的主人公沈复与陈芸夫妇,处困厄贫贱而不失其兴致趣味,物质的匮乏丝毫没有减损精神与个性的丰富。这与闺怨、相思之作大异其趣,他们在匮乏甚至困厄当中,努力去探寻和创造生活的乐趣,用盆景、园艺、花草、诗文、流连山水、徜徉自然来丰富精神的世界。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惟趣。”f这样的人生趣味与境界无疑是对生命价值和个人体验的深入开掘,琐碎、平淡、真实、快乐,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对自然人性的肯定。 三、《浮生六记》的现代性 《浮生六记》又表现出较多的现代性因素。最为突出的是以夫妇人伦之美彰显了家族威权之恶。以夫妇间的相濡以沫作为作品的主题,只有明代归有光等少数作家有所涉及,正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g此外,夫妇间的脉脉温情是在严酷的家族威权与礼教的背景下展开的。沈复父亲的粗暴与弟弟的无行,导致了夫妇二人被逐出家门,最终妻子陈芸病情加重,以致夭亡。对逝去的美好家庭和爱情的追忆,对被迫害、被摧残历程的描述,客观上对封建的家庭伦理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这正是现代文学常见的主题,也是对传统爱情、家庭主题的拓展。 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是这部作品的闪光之处。沈复本身亦体现出强烈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对女性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甚至对妻子陈芸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浮生六记》卷一)二人婚后亦不囿于男尊女卑之传统观念,相与并坐同行,泛舟太湖,嬉戏海滨,同逛庙会,陈芸甚至女扮男装,凡此,在当时的社会处境中,都会招致极大的压力,甚至被社会所唾弃。主人公并非不明白这种严重的后果,只是,他们更加看重和遵从自己的内心。男女平等同样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非常重要的主题,以至于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浮生六记》最为动人之处即在于处在一个伦理秩序森严的男权社会里,夫妇间的平等意识以及相互的依偎与尊重,这无疑超出了他的时代,而指向了未来。 四、《浮生六记》与人性觉醒 《浮生六记》较早地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描写了夫妻间的伉俪情深以及这种美好的情感遭到毁灭的历程,彰显了封建伦理之恶;男女平等的思想更是散发着人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光辉。这些在现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其本质是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而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对封建伦理的反抗,实质上是人性觉醒的标志。若论其渊源,固然受到西方文学及人文思想的影响,但最为根本的源头,则存在于中国文学的性灵传统当中。而性灵传统的建立和发展又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结果。晚明以来,在理学对人性的禁锢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东南沿海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传统伦理的呼声。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邓石阳》)h,指出人欲与天理本是不相违背的,甚至是一致的。他还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i可见已经具备了鲜明的男女平等意识。李贽的学说是袁宏道提倡性灵的思想基础。明清之际王夫之重新阐释《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观点, 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j,明确肯定了欲望的与生俱来。进入清代,颜元进一步指出,“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k,不仅肯定了人欲的合理,还强调人的真挚的情感是源自欲望的。戴震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l,因而倡导要“体民之情,遂民之欲”m,严厉驳斥了理学家“尊性黜情”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作为清代中叶性灵思潮领军人物的袁枚,则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欲当处,即是天理”(《再答彭尺木进士书》)n,认为男女相悦是人的本性,呼吁人们大胆地追求生活的本真与趣味。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学变革的强大的动力。与此相应,文学中出现了夫妇真情,生活琐屑,男女平等,冲破礼教等内容,率真与自然,灵性与趣味等等。《浮生六记》显然是这一思潮影响之下的杰作。 五、结语 从这个意义上,《浮生六记》作为一部产生于清代中叶的文学作品,孕育于中国文学的性灵传统当中,同时也超越了时代,而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有着诸多的精神联系。这正好是一个探讨中国新文学之源流的极好的视角。20 世纪30 年代,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五四新文学阐释为对明代公安派、竟陵派为代表的性灵文学的继承。o实质上,这一文学传统及人文思潮数百年来不断演进,在本质上就是以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为特征的人性觉醒的历程,为新文学的诞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浮生六记》中,沈复的极富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与言行p,尤其是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对夫妇间真笃情感毫无讳饰的描摹,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人生之乐趣的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等等,这些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有着重要精神联系的现代意识,即来自于中国文学自晚明以来不断发展的性灵传统。 ahi 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8页,第4页,第59 页。 b 汤显祖:《牡丹亭》,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cdf 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187,187,463 页。 e 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苗怀明译注:《浮生六记》(附录二),中华书局2018 年版,第306 页。 g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03 页。 j 王夫之:《诗广传》(卷二),中华书局1964 年版,第61 页。 k 颜元:《存人编》(卷一),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4 页。 lm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74页,第10 页。 n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1573 页。 o 可参考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人文书店1934 年版。 p 可参考捷克汉学家普实克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见《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上海三联书店2010 年版,第25 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 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浮生六记》与中国文学的性灵传统和现代意识研究”(YB105)阶段成果 作 者: 曾贤兆,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eaedcc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