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性格特征及悲剧命运的教育反思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孙悟空性格特征及悲剧命运的教育反思 作者:白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5期 白洋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孙悟空人物的特点是亦真亦幻、幻中寓真、乐观积极、无所畏惧、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等品德。然而孙悟空最终的命运是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他不但未能改变世界,而且连最初的自我都没能保留。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联系到教育上,是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的,而本文就是简述孙悟空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命运的教育反思。 关键词:孙悟空;性格特征;悲剧命运;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62-02 一、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1.概念界定:性格特征。根据文章主题,引用教育辞典里对性格特征的界定:指影响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举止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可以将性格特征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具体到个人,上述各种性格特征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起来的。 2.结合《西游记》诞生的历史背景分析。西游记是吴承恩以明代后期的社会现实为基础,对流传了几百年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取经故事,进行创造性加工而写成的。明代是中国皇权制度恶性蜕变的时期,权力体制对民众群体的压迫及其对民众心理的影响极为严酷。严刑峻法,专制独裁,宦官专政,权奸擅权,经济趋于崩溃的边缘。政治生活的残酷势必影响到文化领域。风雨忧愁的晚明社会,文化上呈现出典型的沉暮品格,冯天瑜先生这样解释“沉暮品格”:“所谓沉暮品格是文化生命衰落期的一种征象,由于肌体的衰老,封建文化已不再具有年富力强时从容应付万千挑战和巨大压力的能力,它恐惧自身生命的行将终结,畏惧异己生命的新生,它竭力维护一种僵化的、百般禁忌的文化氛围,以此回避任何对自己生理的挑战,延续文化的代谢。”吴承恩是明代后期的作家,才高位卑,未忘忧国,对其所处时代、整个社会山雨欲来之情形深有感触,其作品西游记表现了要求变革的时代精神。 3.孙悟空的性格总结。美猴王是一个神话英雄,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主体性强,敢与天地斗,与诸神争,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意识以及狂傲美。体现在性格精神上,强烈的叛逆性和战斗性,自由自信的性格精神,富有生命力。猴的性格特征本身体现出活泼蓬勃、充满野性的生命力和个性色彩。 二、孙悟空———作为负功能教育的受害者 1.概念界定:教育负功能。“功能”是哲学和社会学的常用范畴。最早提出教育功能概念并对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的学者是法国的涂尔干(Durkheim,E.)和美国的帕森斯(Parsons,T.)。对教育的负向功能进行前期开拓性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r-ton,R.K.)。首先运用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探讨教育的负向功能问题的学者当推日本的柴野昌山。在我国,明确提出应对教育的负向功能进行研究的是张人杰先生,以及郝文武于1996年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的教育负功能探析。吴康宁、雷鸣强也进行过深入研究。郝文武认为: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是在教育发展中与教育的正功能同时产生的。不发展教育既谈不上教育的正功能也谈不上教育的负功能。人们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和接受教育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达到部分目的的同时也产生了部分与确定目的相反的结果。有时候甚至完全事与愿违,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教育的负功能。首先,功能是针对需要而言的,而需要具有主观性(指个体的价值选择,即主体想干什么有什么需要)和客观性(指受外在条件制约的这一方面,一种不可缺少的普遍性),因此功能也是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教育功能的主观性(指个体或者国家对教育功能有什么期待,或者说个体或者国家希望教育履行什么样的使命,一种规范之功能)其对应的就是教育正功能,没有哪个国家想办负功能的教育,没有哪个个体想接受负功能的教育。不管客观是不是正功能,主观希望是正功能。而教育功能的客观性(就是指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事实之功能,就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既对应正功能也对应负功能。所以尽管我们的价值选择都是正功能,结果不一定是正功能。比如科举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正功能,但近代以来却成了负功能教育。其次,人类的认识水平有限,在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和认识存在偏差。所以教育具有负功能,有教育那天起就有正负功能之分,并且只要教育发展就永远不可能避免负功能。好比“变与不变”、“永恒与时代”、“确定与不确定”、“是与非”、“男和女”、“阴和阳”都是共存的,永远不能分割。针对教育功能,要谈到教育适应性。只要教育的主流功能是正功能,适应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体和社会发展,那么给我们教育打分的话,可以“及格”。“优秀”要利用好教育负功能,在预防、限制、消除教育负功能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即教育的超越性———突破现存教育的规定性,作出超乎现实的追求。被“预防,限制,消除”的负功能不在了,正功能会继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负功能和之共存,就继续去“预防,限制,消除”。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2“. 教育负功能受害者———孙悟空”的悲剧。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将孙悟空联想为学生,如来、观世音菩萨联想为教师或者是教育行政者。是否得当是存在争议的,不过总不至于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就允许牵强一次。(1)师生关系的悲剧:这一师生关系毋庸置疑是不平等的。典型的主客体师生关系。教师主体主宰着学生客体的命运。甚至不是主宰,可以说是戏弄。(2 )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悲剧:全部的挫折教育,在五行山下500年丧失了自由,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教师主体要添难就添难。(3 )受教育后,孙悟空性格的悲剧。在大闹天宫前,充满了革命性、进取性;大闹天宫后,孙悟空成佛了,齐天大圣毁了。斗战胜佛,实际上是斗战败佛。为什么老百姓记得一个齐天大圣,而不记得斗战胜佛?因为并不欢喜这个佛。一出血泪的悲剧,变成肤浅的骗人的游戏。 3.对现实教育的反思。孙悟空最后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脱胎换骨。转型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亲自将六耳猕猴打死了,他打死的是曾经的自己。这是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1)精英同化于庸才。孙悟空的精英形象是从来都不会被怀疑的,连玉皇大帝都承认他是“天地精华所生”。最后和他们站在一个立场上。反映到教育上,强调全面发展最后必然导致全面平庸。在知识方面,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学习机器,所以全面的发展最终等于全面为零。在能力方面,鉴于能力与知识的相关关系,任何人不可能成万能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祈祷文中,人们说万能的主啊,而不是万能的人。(2 )个性毁灭于共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原本是对立统一而相互转化的矛盾,无所谓消灭或者毁灭。《西游记》结尾,以孙悟空接受佛祖尊封“斗战胜佛”的结局,结束了战斗历程。紧箍咒没有了,精英的灵性也消失全无。具有否定和维新特征的个性精神,不仅没能够对保守的、腐朽的、极端一致的共性文化实现改进和革除,也没有能够获得与之相济共生的许可,相反却被既定秩序所同化。映射到教育上,工厂式的学校,大家除了长不一样全都一样。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幸亏教育不是产业,属于事业单位,要不然也许我们有一天在电视上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广告:陕师大4s毕业了,清华5代毕业了! 参考文献: [1]郝文武.教育负功能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04). [2]郭明友.论孙悟空形象悲剧意蕴的广度与深度[J].名作欣赏,2010,(1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399462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