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由文章今何在

时间:2022-11-01 03:03: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子由文章今何在

作者:王守平

来源:《中学语文·语文论坛》2015年第12

从教高中语文十余年,换过了好几种语文教材版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苏辙的文章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询问了初中的语文师,发现初中教材中也没有苏辙的文章,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子由文章今何在?

一门父子三词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三苏之名,如雷贯耳。很多人知道苏洵、苏轼的文章,因为教材里有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但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文章到底是何风貌,很多人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因为中学教材里没有他的文章入选。

那么,为什么中学教材没有入选苏辙的文章呢?我以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苏辙文章中的影子不够突出

大凡能够流传千古的文章,都能强烈地体现的主观色彩,够展现独特的自我。这个,就是作者本身。我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欣赏作者的思想观点等等。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是此意。

苏辙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是其记叙性散文更是受到后人的称道。笔者以为,他的记叙文虽然有自身的面貌,但因受父兄的影响,之色彩不够浓厚,不太具备典型性,也许这是他的散文没有入选中学教材最重要的原因。

苏辙记叙文的代表作主要有《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紧扣快哉二字展开,借事明理,寓情于景,深刻阐明了一条人生哲理: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此文虽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快哉亭建造的始因是张梦得被贬而建,亭子的名字是苏辙之兄苏轼命名的。从某种文化意义上说,此亭建在黄州,命名快哉,寄寓了苏轼的某种人生情怀。以此观之,此亭是苏轼的快哉亭,不是苏辙的快哉亭,正如醉翁亭之于欧阳修,岳阳楼之于范仲淹。《武昌九曲亭记》则的影子更加不突出。这篇题记记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了苏轼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原文中表现苏轼情怀的句子比比皆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子瞻)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仿佛此文只见子瞻,不见子由,所以未能入选教材。

苏辙此类文章很多,在文中,苏轼的影子无处不在,而自己则隐藏了起来,不能体现自我的独特情怀。由此可见,无我少我的文章是很难流传千古的。 二、苏辙文章不具备文体典型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970fd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