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午的鸭蛋》看汪曾祺语言风格 汪曾祺真是一名语言巧匠。堆彻组合的文字变成艺术巨作。在阅读他的文集之际,我惊喜地发现汪曾祺竟然是一位多面手,比如他是美食家,亲手能够做出各种菜肴;比如,他是丹青高手,也有许多精美绘画作品;比如,他是正宗的科班出身的作家,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著名作家沈从文,沈从文慧眼识珠,鼓励他在落寞之中坚持写作,师徒情谊深厚悠远。比如,他的人生际遇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浩劫,文革中未能幸免,住牛棚,挨批斗,平反后连房屋都没有,恳切请求当地的父母官将汪氏旧宅归还,改善居住条件,未果。 生活对他何其不幸,但他生活后期的惨痛却无法改变骨子里的天性善良和雅致情趣。我本以为这样的老头子,其笔下应该充满着埋怨和愤怒,世事待我不公。可是,他的文字却是如此温暖。 今天整理教材研修笔记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老头子真是可爱。他的文字,总是耐人寻味,越读越喜爱,仿佛吸食了鸦片一样,有一种强烈的诱惑感渗透在文字里,促使你贪婪地阅读,欲罢不能。结合《端午的鸭蛋》一文,再谈对他语言风格的理解。 一、运用方言,呈现地域色彩 方言展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有历史价值意义,是文化个性特色的流露。作家写地方、写家乡,虽受到阅读的限制,但也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点评:空头为高邮的方言词,翻译过来就是有空隙的地方。)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点评:也为当地方言,意思为直接吃。) 二、穿插文言典故,半文半白,流露闲情雅致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点评:“矣”文言虚词,表示感叹,无实际意义。与鲁迅先生《孔乙己》里“多乎哉!不多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起来,捧腹大笑。) 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看不上。” (点评:唐代元稹大才子的诗歌用了前半句,下半句的“除却巫山不是云”改成了现代文。 3、“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 (点评:录用典故,追根朔源,从他人作品的角度探讨高邮咸鸭蛋的历史,可见汪曾祺对家长食品爱之深沉和痴迷。) 三、善用短句,句式富有变化 1、“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点评:在端午节习俗部分介绍时,每种习俗的引出,均是以短句为表达方式,一个习俗后面标注的是句号。比如,“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一短一长,结构有变化,不呆板。从阅读的效果看,一眼明了,便于快速地捕捉、提取信息。)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点评:其实按照平常人的写作特点,这四句话会这样写,“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蛋也多。”与原文比较后,发现后者的句子表意比较拖沓。) 以小窥大,一叶知秋。《端午的鸭蛋》语言还有另外几个特色:描写的色彩丰富,绘画和线条感强烈。比如,“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句子里面含有多种色彩。比喻诙谐有趣,观察细致深入。比如“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动词运用精准、独到。比如,“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敲”、“挖”、“扎”、“冒”,用词贴切、有趣,读完后有种想吃的冲动。 汪曾祺的文字,我梳理出了几个关键词:雅趣,童心,清闲,随意,诗意,美感。 沈从文在《长河》里写着:“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 汪曾祺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的文字充满了快乐和美感,有闲情雅趣,更有桑梓情怀,阅读后总是感到生活充满着无尽的希望。这就是他的文字好看而长远的必然存在价值,这种思想和精神足以让人振奋和喜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cd883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