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时,因作者署名不当的问题而导致论文发表失败的情况并不少见。可能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论文应如何署名。笔者今天关于论文署名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制中,过分强调第一作者,甚至在年终考评、职称晋升时,第一作者的权重远大于通讯作者,而非第一、非通讯作者的论文则几乎完全不作数。在科技奖励、学科评估时,成果的归宿也只承认第一作者第一单位。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导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不同单位的合作者之间争抢第一作者,在外访学的研究人员在第一单位归宿上和现所在学术机构出现矛盾等种种问题。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署名应该在哪里?是否还可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 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 email 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 cretit 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 credit 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 那么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 对研究生的指导应该是以培养其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将学术论文的撰写作为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一个环节,有了 Idea 之后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计算、建模、编程、实验等等,最后总结成 paper,哪怕其中关键的 Idea 和实验安排等都是老师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学生亲自做一遍,也不论老师其中贡献了多少,甚至有些核心代码都是老师改写的,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也应该挂学生第一作者,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熟悉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当第一篇论文录用见刊的时候,获得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鉴于这些,我一直坚持学生写的第一篇论文都挂他们自己第一作者,哪怕其中我比他贡献的多得多。从第二篇学术论文开始,按照对该论文的贡献进行署名。学生最开始写学术论文的时候很不规范,很多论文都要修改几十稿,特别是研究结果中的数据分析和对比常常难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样修改,学生就逐渐可以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当然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常常比老师亲自写,所花的时间还要长。 我甚至于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位科研业绩很好的副教授因此论文署名从来按照国际惯例,不和研究生抢第一作者,自己作为通讯作者署名在最后;结果到了评教授的时候,竟然被评委指责为自己不做科研,差点没上。由此可见,中国的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还有相当的距离,关键还在学术管理和评价体制上。处理不好,会影响学术合作,引发师生矛盾。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通讯作者的具体署名位置,虽有国际惯例,并无完全通行的标准,因实际情况和国情而异。在中国现体制下,作为导师,应该多为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考虑,根据论文的实际贡献决定署名次序。而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层,更应该考虑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国际惯例,不要从政策制定上逼迫导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 首先,研究生在研究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肯定要经过导师的同意,只有在导师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投稿,除非论文不属于该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属于学生自己在1760405151学术论文发表企鹅其他领域的一些研究。然而,在科学研究如此之精深的 21 世纪,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时,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学生单独署名发表了此类论文也不能取得他所研究领域的学位。 其次,署名顺序应该按照对论文贡献的大小排序,但是这种方法缺少可操作性。因为很难制定一个标准来衡量究竟那个人的贡献更大,那个人的贡献更小,比如学生实现了老师提供的 Idea,就很难判定究竟是 Idea 的贡献大还是实现者的贡献大。因此,最后的署名顺序通常都是由导师来决定的。由学生提供了大部分 Idea 并且实现了、但是最后署名导师第一作者的情况已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将实现学生的名字放在后面,而前面挂一些和该成果关系不大的作者,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学生毕业之后、导师将其毕业论文截取一部分进行发表,这种情况严格起来可以划分到学术不端的范畴。 最后回到教师考核上来,目前的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和各种人才计划都没有把学生的培养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比如职称评审常常就是看第一作者所发表的论文,而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这些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因此出现了当前很多学术不端行为,很多导师也只向项目、向论文看齐,将学生作为制造论文的机器,而自己独享其成,无论贡献大小都署名第一。这种做法对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的营造无疑是有害的,对于年轻学者学术热情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笔者认为,在对导师进行学术评价、职称评审的时候,对一些学生挂第一作者的优秀论文应该加大权重,或者至少应该等同于导师第一作者,因为大家其实都知道指导学生写一篇优秀论文比导师自己写一篇优秀论文的难度大得多,正所谓“牛导师可以带起来一批牛人”。在进行这种考核制度的同时,应该在研究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让其接受关于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一些标准与规范,这样才可以让研究生学术论文的署名问题变的不那么复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30ea7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