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装帧形式有几种 简策 古人在龟甲、青铜器、石头上刻写文字,我们称之为原始的“书”,因为它们毕竟不是正式的书,应用和传播的范围也不广。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人发现竹木也可以利用来作为书写的材料,于是,简策版牍就出现了。这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书。用竹片作为书写材料的叫做“竹简”;用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的叫做“木简”;在竹简、木简上写了字的书叫“简书”。用木板板片作为书写材料的叫做“版”,在木板上写了字的书叫做“版牍”。写了字的竹木用绳编连在一起,叫“简策”策与册相通。简策版牍形式的书在我国通行了约170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们作为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为传播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卷轴 在纸发明以后,开始有纸写本。一部书写好后,将每张纸粘挡成一长条,在第一张纸前粘上一张较坚厚的白纸,或粘上绫、绢一类的丝织品,称为“包头”,起到保护书的作用。在最后一张空白纸上粘挡一根木棍,一般都上漆,是为轴。这就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埋藏纸写书装帧的主要形式--卷轴形式。 经折装 经折装也称为“折子装”,这种装帧形式首先是比佛经开始的。卷轴形式的书,展开后如不用镇纸压住,会自行回卷。经书也是如此。和尚诵经时,打开的经卷必须压住,随诵随展随压,很不方便。于是在佛教界便首先出现了经折装这种形式。经折装就是将长条的纸,按照一定的宽度或行数一正一反地连续折叠,再在最前和最后一页各裱粘上一张厚纸作为护封而成。这种装帧形式比卷轴装简单,方便,它打破了数千年来的卷子形式,是以后向册叶装转变的重要一步。 旋风装 关于旋风装的具体形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旋风装就是在原来经折装的基础上,略加改变面成的。即以与书的厚度、长度和宽度相适应的一整张纸,一半粘在经折装书的第一页上面,另一半从收的右边包过书背,粘在最后一面的背面。这种装帧方法的改变,是由于经折装的书在经常翻阅中,折痕处容易磨损而开散,用这一整张纸包上,可以起到一些保护作用。如将书打开,折叠的页子如遇上一阵风,就会像旋风似地展开,故名“旋风装”;另一种认为,在一张比书页略宽的长条厚纸上,将写好的每一页逐页贴上,这就是旋风装。贴的方法是:第一张书页单面书写,全张粘贴在长条纸的右端,其余书页两面书写,在每一张书页的右边没有字的地方刷上胶,粘在前面一张书页左边没有字的地方。这样,一张挨一张地逐张粘贴,就像龙鳞一鳞压着一鳞似的,一张书页压着一张书页地排列。这样粘贴的书页可以两面翻看。收藏时,从首向尾、也就是从右向左卷起,外表仍像卷轴,但在长试上大大缩短了,悉阅也较方便。在展开时,书页受空气的震动,会如旋风似地翻动,故名旋风装,也叫龙鳞装。 蝴蝶装 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是雕版印刷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装帧形式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册叶装即在此时出现。了初出现的册叶装形式是蝴蝶装。雕版印刷是一叶一版,单面印刷,书叶正面有字,反面空白。雕版时,版面有一定的规格,版面中间有较窄的一行,称为版心,也称版口。蝴蝶装的折页方法是反折,即以版式心为中线,字对字地对折,有字的一面在里,列字的一面在外。再将每张书叶的中折处作为书脊,刷浆粘齐,而后用整张纸从书脊至书的上下两面凶上,在书脊处刷浆粘住,将书的上、下、左三边剪切齐,这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因其打开时书页似蝴蝶的两面三刀翼向两边张开,版心像蝴蝶的身躯,故名蝴蝶装。 包背装 到了南宋时期,又出现了包背装这一装帧形式的书。包背装和蝴蝶装最大的不同点,是一反蝴蝶装的书叶以文字在内对折的反折方法,而是以无字一面在内、有字一面在外进行对折的反折方法。装订的方法也和蝴蝶装的不同,蝴蝶装是在中折处作为书脊刷浆粘连,包背装则相反,将中折处作为书的外口戳齐,右边的里口作为书脊。不用刷浆粘页的方法,而在右边打眼,用纸捻穿订住。在书脊处剪切齐后,在书脊上刷浆,再用整张封面纸从书脊到书的上下两面包上,封面于书脊处粘住,将书的天头、地脚处剪切齐,这就是包背装。 线装 线装书的折页方法和包背装相同,主要不同处在封面和订书方法上。线装书的封面不是用一整张纸包上,而是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不包书脊。线装书的订书方法,是将书的外口戳齐,书脊剪切齐后,在书脊处边上打眼订线。自明清时期一直到现在,线装书都是采取四眼穿线装订的方法。有的采用包角的方法,使线装书既显得庄重大方,又很坚固,不易开散。有些线装书还加上书套,将线装书装在书大部分,既保护了线装书,又啬了装帧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beba16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