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中的美与美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艺术中的美与美感 《美学四讲》通过美学、美、美感、艺术四个部分向读者普及关于美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抽象简约的概念看似耳熟能详实则是浅尝辄止,但通过李泽厚先生引經据典,透过例子解读文中富有逻辑性、哲学性的论述及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饱含的美学思想有较为具象的认知,换种思维一切皆有所不同。本文试从美与美感方面浅谈我对美学思想的理解。 标签:艺术;美;美感;审美情感 一、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历来对美有两方面解读,“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的确,一切美的认识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何谈所谓的美?美点燃了生命之光,美的认识是来自心灵最真情的反馈,是生命活力迸发出的光芒,是人类智慧的高级表现。尼采曾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英国美术史家赫伯·里德说:“艺术,我们已经界定为人类以物质宇宙的基本形式和生命有系统的节奏,努力达成的整体。”美源于艺术的产生,人类的远古祖先在唱歌、舞蹈、纹身、画岩画等艺术活动中时刻伴随着美的产生。舞蹈是形体之美,唱歌是听觉之美,画壁画是视觉之美。人类在生活中经常从事着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思想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一)审美对象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对古松的三种态度,显然极为客观的事物之中都存在着几分主观,何况是审美对象呢?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和许多其它事物一样,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美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需要主观条件和客观的审美性质的统一,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美的根源 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李泽厚先生主张“自然的人化”,即实践。美的根源出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作为中介的动力系统。从美学的角度看史前时期的悠久历程,在主体方面萌发和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在客体方面即成为美的根源。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美的探索,如挑选精美的石头、骨、果壳等来制作装饰物佩戴,这是早期艺术创造的探索。人类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生活,需要用美来使生命充满活力,总之生命是向美的。正如“衣必常暖而后求丽,食必常饱而后求美,居必常安而后求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美在人类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三)社会美与自然美 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而自然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原始时期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传说故事都揭示了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人处于与自然的抗争之中;而后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篇等充分的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长生幻想的寄托,开始遵循自然法则,借美好的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在本色的自然阶段,去掉了神话、抛去了想像,不再是象征而是自然界真实的山川花鸟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欣赏对象。到了现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开始征服宇宙,怀抱宇宙,所谓“自然的人化”。当然自然美的变化中,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以自然为师,认真体察心悟,感受自然界的美妙。 二、美感 美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亦是生命发展积淀的结果。“建立新感性”就是建立起人类心理本体,特别是其中的情感的本体。情感是人生的活力与动力,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却又叩击人们的心灵陶冶着情感,净化着人生。艺术和审美活动往往是调节人类情感的最好方式,我们的艺术创作强调深入自然、体悟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将我们内心的激情付诸画面,使创作饱含丰富而有感染力的情感。任何美好的艺术作品,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真诚强烈的思想情感。 (一)情感 “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丰富美好的情感是不断积累的,若仅仅是为满足生存本能的欲望,便是低层次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走进展厅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走进博物馆观赏饱经沧桑的历史古迹,深入山川领略自然风光的美妙。这些美的认识可能使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敏锐,在美的熏陶中培养积累审美情感,审美活动也帮助我们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我们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放慢脚步,领略四季的变幻感受平凡中的美,使心灵得到沉淀。 (二)审美 审美不是被动的静观,而是一种主动的活动,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人在欣赏优美的自然风景和高雅的艺术作品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全身心处于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情境之中。相反身处嘈杂、吵闹、混乱无序的环境中时,会产生令人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的复杂情绪。人类的情感就是如此奇妙、抽象,看不见亦摸不到。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发动力,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没有情感,人们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也不会有丰富的艺术行为。画家描绘自然山川,勾勒百态人物,写生水鸟虫鱼都在于一个“情”字,借描绘对象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言:“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或已经存在着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的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正如全国美展中金奖获得者罗中立的《父亲》,体现的是八十年代人 民群众的共鸣,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位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平凡而伟大,其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胡鹏林.中国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牛学莹,出生年月:1993.2,性别:女,籍贯:河南省焦作市,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单位及单位所在地: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f304dc57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