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合欢树》文本解读新视角

时间:2022-12-29 08:07: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史铁生《合欢树》文本解读新视角

作者:杨凡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



要:《合欢树》是史铁生写母爱的经典篇章。这篇文章构思极其精妙,借助“合欢树”来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情感,在语言上秉承了史铁生一贯的冷峻而又发人深省的风格特点。史铁生的一生是苦难的,但他选择了直面生命中的苦难,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坚持都离不开母亲的影响。在伟大母爱的灌溉下,再普通渺小的合欢树也长成了参天大树,再痛苦不堪的人生也绽放出了娇艳欲滴的花朵。

关键词:史铁生 《合欢树》 文本解读

《合欢树》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不论其欣赏价值,还是其为世人带去的思想启迪,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长期以来,诸多专家学者、语文一线教师对史铁生的《合欢树》已经有各种不同角度的文本解读,笔者谨在此从结构的回环、语言的冷峻以及“合欢树”的精神内核这三个方面,对这篇经典的散文进行解读,希望对《合欢树》的解读以及实际课堂教学略有裨益。

《合欢树》这篇文章共12 自然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6)是作者通过回忆几个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来体现母亲对自己的爱;第二部分(712)着重围绕“合欢树”来写,通过作者与邻居的几段对话,表达出作者内心对母亲的怀念、愧疚等复杂心情。这部分内容写得比较隐晦,是全文比较难理解的部分。

整篇文章中,作者在结构、语言、情感以及许多细节之处都有非常精妙的写法,值得我们去仔细琢磨、反复推敲。

一、结构:对比中行文促成情感上的回环

抒情散文的构思一般都是变化无穷的,往往根据作者的特点等因素而来,并没有一个常见的普遍的构思规则。于是,要准确解读一篇抒情散文,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件事就是要详细分析、探究其构思。探究作者的写法,才能真正识得其作品的奥妙。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文章的一开头,作者就以自己十岁那年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这件事情来引入。作者在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却急着说她自己,说她小的时候作文作得还要好,连老师都不敢相信那是她写的。几句话,就透露出母亲因为“我”得了第一名这件事情而感到溢于言表的开心和高兴,高兴得作为一个母亲,却还要跟自己的孩子比比谁的作文写得好,儿子不相信自己还要急着解释。而“我”呢?

却故意地反问母亲,调皮地跟母亲唱反调,还故意笑,装作不再注意她的话。这个“装作”一词,用得的确生动又形象,写出了“我”当时那种知道母亲开心却嘴上不说出来的劲儿,也侧面反映出“我”从小与母亲的关系是极好的,甚至可以像朋友似的如此对话。这一开头,给我们展现出一种情感上的欢快,一种母子其乐融融的欢愉之感。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一个人的二十岁,一个男人的二十岁,正值人生中最美好最具有抱负的年纪,作者却永远地瘫痪了。这一打击不仅对于作者而言难以接受,对于母亲而言更是晴天霹雳。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用尽一切办法给作者寻找方子和药,但都没有用。就连作者自己都要放弃的时候,母亲却还死死地认为万一再试一次也许会有用。其实母亲何尝不知道希望微乎其微,她也许只是不愿意失了寄托而已。从二十岁开始,就是史铁生人生苦难的开端。病痛无尽地折磨着他,如果不是母亲这样的悉心照顾,坚持求医,也许作者早就放弃生的希望了吧。




第二自然段的一开始,作者立马交代了自己残废的悲惨命运,给了我们一个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文章的氛围一下子从开头作文获得一等奖的欢快与母子的其乐融融转变为了苦难的叙事,在对比之下让我们对史铁生的命运深感痛心。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不在人世。”三十岁,而立之年。史铁生的生活终于开始好起来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随之而来的是他文学创作事业的愈发成功。于是文章到这里又开始有了一点令人欢欣的地方。但是,母亲已经离开了史铁生,没有办法亲眼看到他的成功。于是,这成功的欢欣之余又有丝丝的遗憾,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复杂和纠结。

史铁生从十岁作文获奖的开心,突然到二十岁的苦难和悲怆,接着再到三十岁成功的欢欣。虽然三十岁成功的喜悦是掺杂着对母亲的思念、遗憾以及愧疚,但是这三十岁成功之后的人生相比起之前残疾一无所有时,靠自己的笔挣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价值实在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从十岁的开心,走到了三十岁成功的欢欣这个过程中,从“乐”——“苦”——“乐”的对比中,在这许多的内在转折中,史铁生向我们展现了他大起大落的人生。这促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回环,而这中间史铁生经历的,是炼狱一般的痛苦。但是他却依然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好,比以前更好,那么是否也给我们以启示呢——人生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是什么样子,是喜是忧。所以更要珍惜当下,好好活着。

同时,在结构上,我们前文已经提到,本文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个部分实际上就是写“我”与母亲的故事,这是属于作者实写母亲的部分,体现了“我”与母亲表面上的不和谐但是内在非常和谐,感情也非常好;而第二部分是“我”与邻居的故事,这是属于作者虚写母亲的部分,因为是通过邻居的口中得知母亲的一些事情。我们说,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史铁生对于自己人生经历的回忆,那么史铁生在文章中通过邻居对母亲的回忆来虚写母亲,就体现出回忆之中又有回忆的特征。这种写法,不仅虚实结合,更在回忆之中又有回忆的精妙安排之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跃然纸上,从而更加突出了史铁生对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思念、愧疚之情。

二、语言:冷峻的话语中描述个体人生的苦难

史铁生对于苦难的叙事艺术是极具特色的,他总是用最冷静的笔触去描写自己所经历的重大苦难。

明明是人生中让人难以承受的令人崩溃的事情,他却用自己最平静的语言去叙述,仿佛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一样。但是,用这种极其冷峻的话语去叙述自己遇到的重大苦难,却也产生出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震撼,震撼于为什么人居然可以面对自己所受的苦难一字一句冷静地再现和描述,震撼于史铁生居然能够经历了如此的苦难还依然能够顽强地直面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史铁生对于苦难的叙述运用了极其冷峻的笔触和话语,并且“他没有为时代大合唱所淹没,而是努力突破时代的宏大叙述,着眼于个体苦难的叙述,以个体的苦难映照时代的苦难”。这也成为史铁生苦难叙述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在《合欢树》全文中,史铁生都是冷静地叙述自己从十岁到三十岁经历残疾并在后来写小说成功的故事;叙述自己与母亲的种种对话与故事;叙述自己与邻居关于母亲的对话和关于合欢树的对话。这一切都在史铁生的笔下显得自然又平静,让人不由得感叹这是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够将自己所经历的种种都如此平淡冷峻地叙述出来。并且,平淡冷峻之中又掺杂着一股对母亲的爱和遗憾,给人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相比起那种宏大的叙事,史铁生这样的平淡冷峻的笔触似乎更容易打动人心。

三、精神内核:伟大的母爱完成了心灵的救治




体悟抒情散文的情感,就是在把握了其基本结构、语言风格特点之后,对其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核的分析和探索。这不仅仅是对作者所表达出的表层主观感情的领悟,更重要的是通过解析去探索文本深处作者所隐含的独特情思。在文章的后面部分,作者通过对母亲的追忆,交代了合欢树种植的来历。母亲在史铁生二十岁残疾之后一直忙着到处奔波,为史铁生寻找偏方和药材等等,带着一颗焦急而又痛苦的心到处求医问药。同时,因为史铁生到了该工作的年龄,却还是因为身体残疾的原因找不到工作,母亲作为一个软弱的女性还跑到劳动局去给作者找工作,本来写到这里就已经足够凸显母亲的“女子本弱,为女则刚”的伟大母爱了,也足以凸显母亲对我的爱以及其形象了,但是作者却又叙述了母亲在奔波为“我”找工作的归途中看到了一颗刚出土的“含羞草”并且将它带回来栽种,交代了合欢树的来历。

这样一来,史铁生不仅仅通过母亲到处为“我”寻医治病、找工作凸显出了母亲坚强、爱孩子的形象,还从她栽种路边捡来的合欢树小苗子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在苦难的生活中那宝贵的爱美、爱生活的天性,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苦难生活中的那一丝丝积极向上。而此时作者在墙外所看到的合欢树,也仿佛是母亲爱与希望的象征,是作者本身这棵被母亲用尽毕生精力和心血养育的“小树”的象征。这或许也就是作者以“合欢树”为名的原因吧。

笔者认为,史铁生之所以能够在面对自己重大的生活变故和生命苦难的时候还能够有勇气活下去,能够战胜了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从而好好地生活写作,与其母亲的这种爱生活的积极向上是分不开的。在母亲为史铁生的付出之中,史铁生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母亲的一丝丝积极向上,百折不挠。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伟大的母爱拯救了史铁生,从而完成了史铁生心灵的救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427eb3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