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走进木渎,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第一站 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第二站 古松园 山塘街鹭飞桥东五十步有古松园。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后回乡造屋置地,有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 第三站 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在木渎镇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榜眼府第里有三件宝,即砖雕、石雕、木雕,被称为“江南三雕”,除了上述的木雕花篮厅和砖雕门楼外,第三件宝便是庭院东侧廊内的石刻《盛世滋生图》.... 第四站 严家花园 严家花园在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畔,门对香溪,背倚灵岩,“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童寯《江南园林志》),为江南名园之一。严家花园占地16亩 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 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 冬天一场温泉的盛宴 张艺谋印象主题之旅 冬季出游现在进行时 一路向北 雪景独好 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木渎有着“园林之镇”的美称。明末清初,私家园林竟达30多处。游人到木渎,定要看看名园胜景,可体验何以木渎会产生杰出人士。严家花园的尚贤堂为明代建筑,体量宽敞,通透明亮,雄峙两边的楠木大柱,一人难合抱,显示了傲视群雄的眼光和广交天下贤士的气度,而这种眼光和气度,是这块土地所孕育出来的民间之花;乾隆曾六次下江南,均到虹饮山房游园看戏,刘墉等也二度下榻,并为主人题写匾额。 当年的山房,因皇帝的“宠幸”而热闹非凡,如今“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恐怕是谁听到了发生在这里的沧海桑田般的故事,谁都会打上关于人生真谛为何的问号。古镇东街的遂初园,当年楼阁亭榭馆轩舫,连缀相望,怪石古木,嘉花异卉,集中于此,园内的璜川书屋为吴氏四代藏书家所置,珍藏了大量乡间文献和宋元善本,名扬江南。雨中木渎半遮面:一过春分,淅淅沥沥的小雨便把木渎带入温润的春天,带入如画的意境。站在灵岩山顶俯望山下,只见:西面是连绵的青山绿水,不时还能看到浩渺的太湖上白帆点点;山下,胥江与香溪河穿镇而过,深宅大院与玲珑房舍错落相间;而东方则是与木渎连成一片的姑苏城,繁华、精致,正好应了“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的古语。 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榜眼府第是洋务运动先导、著名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挢多。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荀鹤描写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在苏州市区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种情景了,正好有朋友送了木渎古镇的门票,所以当我来到木渎老街的时候,瞬间就感到回到了小时候成长的记忆。我小时候就生活在那种前门铺满了石子的小街,后门是临河带着一个水码头的老房子,每天还能听到各式的买叫声。 木渎历史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各地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史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以致“积木塞渎”。古镇木渎由此得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648692daef5ef7ba0d3c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