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疑难解析 一、矛盾重重 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选编了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其中颈联是“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对“省”字文下注释解释为“曾经”。而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第五册选编这首诗时,对“省识”一词文下注释为“不识”;两套教材的选文依据竟然都是《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第六册选编了王力的《语言和文学》,其中也涉及了这两句诗,文章却是这样写的:“诗人们还把名词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动物、植物、形体等。同一小类相对,叫做工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省(xǐng)识:认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为什么不说成‘……月夜魂’了。”显然在这篇文章中,王力认为“月夜”当作“夜月”,而“省识”一词的解释又变成了“认识”。 二、“月夜”和“夜月” 这两种说法从别处都可以找到旁证:《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唐诗鉴赏辞典》《杜甫诗全集》等多数本子都作“月夜”;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可为“月夜”说的另一旁证。而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二七诗语和用典”篇则作“夜月”,并且有和《语言和文学》近似的说法——“月夜”改为“夜月”,是求与“春风”对偶(时令、天文对时令、天文)。庾信《昭君词》:“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为“夜月”说的另一旁证。 “月夜”和“夜月”,从声律的角度说,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仄声;从意义的角度说,则有明显的差异,一个是“有月亮的夜晚”,一个是“夜晚的月亮”。二者在诗歌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但各有各的使用范围,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诗歌题目《月夜忆舍弟》等处就应该用“月夜”;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等处则以“夜月”为佳——选择的标准就是意义的不同和语境的差异。依据这一标准,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原诗当以“月夜”为妥。而且“月夜”说不但选本数量较多,更重要的是年代更早些,因而也更可信。至于对仗,原本就有“宽对”和“工对”的区别,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能做到“工对”,“宽对”出现的机率也很高。 三、“曾经”“不识”和“认识” “不识”和“认识”这两种说法中后一种更常见:《辞海》《学生古汉语字典》(卢元、沈蘅仲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都单独设词条解释“省识”,并且都解释为“察看;认识”,并以这两句诗为例句;“不识”也可找到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a763ef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