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

时间:2022-03-25 03:41: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捡芝麻篇) 第二轮复习中的成语辨析



捡不到西瓜就捡起芝麻,关注别人不屑一顾的成语复习,小小的3分,如果用几节课时间最终真正能把学生此题得分从平均1.06提高到2.26,又何乐而不为呢?

1祥)



成语辨析,在十几年高考中从未“轮空”,由于该题难度较高,考生正答率偏低,是同学们头疼的难点之一。怎样在磨炼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成语辨析能力,提高这3分的得分机会呢?

第前一轮中,我们也许给了学生雨点般密集的成语轰炸,反复读其音、识其义、辨其用,也许给了学生很多解题方法和技巧。但是,学生还可能只是单纯地识记某些具体成语,关于此题的理解还只是片面,缺乏真正的洞察力。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成语题目的全貌,悟分析正误的关键,我个人认为,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首先要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再例举部分常见且容易出错的成语,最后归纳解答成语题的几个注意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也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握方向: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

高考命题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因此作为教师或者学生,对每一年的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试题应该认真地去研究,无论是选句还是设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不要只着眼广东。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这样,复习时可以有的放矢,对高考的帮助较大。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不孚众望”等)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而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 二、明察秋毫: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

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现实的。第一轮是全面撒网,第二轮应该重点抓鱼,应把重点放在常见且易错的成语上。在萝岗区每个考生的“红宝书”有许多,数量上应该够用,但是如果能错误类型和原因进行归纳,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明了。 因为答该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掌握成语使用的几大误区,如:望文生义、故意曲解,张冠李戴、用错对象,不辨褒贬、混淆情感,不合逻辑、违情背理,忽视语境、古今异义„„ 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考生不理解成语的含义或用途,设置重重陷阱,布置各种干扰。教会学生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慧眼穿迷雾。 三、拥有利器:掌握破解迷局的方法。 如何在四个似是而非的成语中“一眼中的”,而不是模棱两可,除了能分析病因,还要会对症下药,学生必须掌握几种方法: 1、掌握成语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

1)适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如“等闲视之”“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曾几何时”“谈何容易”“万应灵丹”等,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2)适用于诙谐、讽刺句中。“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

3)适用于谦词句中。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对自己写作的谦词)“恭敬不如从命


也”(多用于接受对方的款待或赠予)“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等。

4)适用于敬词句中。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蓬荜生辉”等。 2、注意成语运用的超常变化

有些句子在成语运用则属于非常规用法考查。一般有两种情况。 1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如“想入非非”,许多考生只知道常规用法是指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还有想像进入到一般人所进入不到的境界,结果造成失误。 2)变更成语词素来赋予其新的含义。“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损人利己”与“损己利人”等。

3、辨明容易混淆成语的异同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常见易混的成语予以整理。根据高考所透露的信息,可从以下几种情况入手:

1)形相近而意义有区别的。例如:1998年考过的“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这方面注意积累,常见的有:走马观花(偏重观察粗略)与浮光掠影(偏重印象不深)、情不自禁(偏重主观感情)与不由自主(偏重客观条件)、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与耳濡目染(强调受到影响)、含糊其辞(重在把话说得不明确)与闪烁其辞(重在说话躲躲闪闪)等。

2)意义相近而用法有区别的。例如: “应接不暇(用于被动应接)”与“目不暇接(用于主动观看)这方面注意积累,常见的有:不胫而走(一般用于消息传播)与不翼而飞(一般用于物品丢失);囫囵吞枣(多指读书方面)与生吞活剥(多指别人的经验理论)等。 3)意义相近而感情色彩有区别的。(例略) 4、了解成语潜在的感情变化

近几年成语考查特别注重褒、贬、中性色彩的正确运用。如 “无所不为” “趋之若鹜” “处心积虑” “炙手可热” “蠢蠢欲动” “洗心革面” “雨后春笋”等都是褒贬误用,在复习中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有些成语褒贬鲜明。如“胸无城府”“正襟危坐”“侃侃而谈”“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信口雌黄”“东窗事发”“无所不为”“翻云覆雨”“过江之鲫”“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惟命是从”“天花乱坠”“面目全非”“亦步亦趋”等都是贬义。

有些成语是或褒,或贬,或中性,要根据对象、场合,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像这样的成语很多,例如:灯红酒绿、东山再起、高视阔步、独往独来、旁若无人、标新立异、登峰造极、咄咄逼人、呼风唤雨、想入非非等等

5、明确成语适用的对象及范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让梨推枣”用于兄弟之间;“风平浪静”用于局势;“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涣然冰释”用于嫌疑误会等等。当然,总有些个特殊的个案要给学生指明。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不是惟一的,如: “崇尚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此句中“淋漓尽致”,可以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彻底,本题说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很彻底,并不错。像这样的成语还有:“指手画脚”一般用来形容轻率的指点、批评,也可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舞文弄墨”有“玩弄文字技巧”义,又有“歪曲法律条文”义;“国色天香”可形容牡丹花香俱佳,也可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左右逢源”可指做事顺利,也可指办事圆滑;“堂而皇之”可用于建筑物,也可用于文章;“登堂入室”可用于学问,也可用于技能等等。

6、弄清成语相关的语境场合,成语有外在的限定、前提和条件,也要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使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否则就


会出现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例如:A. 班长高屋建瓴地作了总结性发言(大词小用)B. 要身临其境地替他想一想(“身临其境”与“想一想”不合)C. 著名演员唐国强把毛主席演得栩栩如生(不合语境)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语义重复。例如:A. 有难言之隐的苦衷;B. 心里总是自惭形秽;C. 这种事情令人匪夷所思;D. 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录。

2)顾此失彼。例如: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发了财,过上“小康”生活,真是否极泰来。“否极泰来”指否与泰两个方面的转化,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只有“泰来”,并不包含“否极”

3)语义相左。例如:新形势下,新词语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纷至沓来。“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而新词语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显然,成语语义与语境有差别)

4前后矛盾。例如:A. 结果却半途而废,功败垂成;B. 几株杏花开放,姹紫嫣红;C. 明显或不明显的蛛丝马迹。 5成分误用。例如:A. 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动词性成语误用名词性)B. 李老师谆谆教导起我来(名词性误用动词性)C. 漠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补充式成语不能带宾语)

四、学以致用:活动中融会贯通。

语文最大的特点是从生活中来,最好的效果是到生活中去。也许有些老师只看到现在是百日冲刺的时候,一刻值千金,不舍得花费宝贵时间,不敢于放开手脚去搞一些语文活动。其实什么叫劳逸结合,什么叫事半功倍,如果真的能开展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的语文活动,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成语是零散的东西,更适合在平时活动中训练和得益。

课前五分钟同桌用成语对抗质疑,一口句用十个褒义成语夸奖别人,成语接龙,用成语编故事,成语演译文言实词,成语知识竞赛„„很多很多的成语活动,其实都浪费不了多少时间,但是其效果比单纯的讲解和识记要快得多,深刻得多。

捡不起西瓜就捡起芝麻,关注别人不屑一顾的成语复习,小小的3分,如果用几节课时间最终真正能把学生此题得分从平均1.06提高到2.26,又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3f102db4daa58da0114a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