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

时间:2022-07-17 13:07: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楹联文学知识

明代的文学家解缙(公元13691415年)。他出生在江西吉水,小时候家境贫困,一家人省吃俭用,供解缙上学。解缙自幼聪明好学,特别擅长于作对联。

解缙少年时,家对面住着一个专门欺压百姓的乡绅。有年腊月三十,乡绅家里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解缙家里却缺衣少食,冷冷清清。解缙想,咱人穷志不穷,也要写副春联贴上。他抬头望了望对面乡绅府内的竹林,提笔写道:

门对千杆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对联字句工整,笔力遒劲。乡绅一看大为恼火,认为竹林是他家的,却为解缙装了门面,便命家人把竹子全砍了。乡绅洋洋得意地说:“看这穷小子还有什么‘门外千杆竹'!”

解缙见乡绅如此可恶,也想气气乡绅,立即拿来笔砚,在春联末尾分别添上一个字,将春联变成:

门对千杆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乡绅一看,更气得七窍冒烟,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连根刨掉。他心想,这回看你还添什么短长。

解缙暗自好笑,又在春联底下挥笔各添上一个字,春联变成:

门对千杆竹短命; 家藏万卷书长存。

村里人看了,都拍手称赞写得好。乡绅望着解缙这副红春联,心痛自己白白毁了一片竹林,气得好几天卧床不起。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国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楹联文化。

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楹联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

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叫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


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作为一种习俗,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对,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对。这样,汉语的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对联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有关楹联的知识还有很多,如果同学们有兴趣或以后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cdf8d8a8114431b80dd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