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古诗词与中国画在小学课堂教育实践中的融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寓教于乐 YUJIAOYULE 诗与画的对话 ——古诗词与中国画在小学课堂教育实践中的融合 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相异而又相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小学尝试将古诗词与中国画结合在小学课堂,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教材中大多是儿童画和手工制作,系统的国画知识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教师开发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艺术创造力的同时,结合古诗文的学习更加行之有效。自古以来,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 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王维“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境界更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了极致。 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从三年级起就设有中国画课,可小学生一般都没有国画基础,要搞好小学的中国画教学,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大胆摸索出有效途径就很有必要。同时,小学中国画教学过多采用临摹,使学生产生单向的审美和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造成思维闭塞,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主题情感创造意识的失落。基于以上这两个层次的需求,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笔者近年来尝试着把中国古诗词引入中国画的课堂教学。 1. 诗画结合 “琴棋书画”在中国历代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被认为不可分割、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个艺术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深的造诣。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贾岛在他的诗里没有一处提到隐者形象以及深山景色,前两句是一问一答的对白而已,后两句也就是童子回答他的问话,但是一句“云深不知处”却让人感受到了与世隔绝、身处云雾之中的隐者和山林,同时更可以让 82 张 荣 读者自己去想象隐者“采药去”的隐居环境和心若浮云的深远意境。这首诗便可结合孩子的想象力,将诗歌内容融入山水云雾之间,仿佛看到童子与老师,也仿佛看到各种奇异草木。诗融于画,画融于诗,便可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对绘画的创作热情。 2. 赏析练习 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力较弱,所以可以相结合作品赏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画家的笔下,这个画面也常常就是在若大的纸幅上画着诗人打伞、童子指路、远处淡淡几笔的树林里露出小茅屋和酒旗的一角,除此之外,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其他笔墨了。但是通过赏析作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清明时节的惆怅,思念亲人的情愫,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更好的理解诗词,更好的创设意境,更好的体味人生。课上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清明》一课,将创设诗与画的意境与笔者边吟诵、边作画的时时碰撞,引起孩子的心灵上的共鸣。 3. 读诗下笔 读透了诗词再下笔,诗源于作者的创作心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境界。如《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似人,春来江水绿如蓝” 虽然只有两句,却向人们展开了一幅观赏不尽的江南春水图卷。这幅图卷是用极为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对比的手法画出来的。认识这两句诗中的画境,主要要抓住了“设色” 的技巧,将多彩的充满意境的江南水乡浓墨重彩勾勒开来,著名绘画大家吴冠中老先生,就以江南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亭台楼阁,小河流水,黑瓦白墙,江南人家,都充分展现墨色的变化,涵盖了诗词大意,体现江南水乡的情怀。 诗中有意、意中有吟 电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夜间迅速走红,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姝让人依稀看到了古代才女的风采,成为新晋“网红”和中小学生的是了解中国画纸墨特点的第一步。老师再依型而创,示范上中国水乡,亭台楼阁,远山近水,让学生联想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在多少楼台烟雨中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可谓随手拈来,便是诗与画的融合,也是很好的切入。 中国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无疑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或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例证。因为小孩子听的能力远远超过大人,即使在无意识中,他们也可以听见并记在心里。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听,才让带有灵性的 不同的对象。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触和墨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技法的运用表现力。在学练同时,也让YUJIAOYULE 寓教于乐 彰显特色 浸润品牌偶像,也牵引着许多孩子走进古诗词。然而要学习好诗词 , 一味死记硬背不足以体会出那种真正的韵味的。所以针对低年级儿童与绘画创作的热情,可将识字与象形文字及国画融于诗词,丰富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术教育,笔者认为可从读诗先赏画,画懂诗自明,画美诗亦美,变晦涩为直观;学诗先学画,帮助理解,增强记忆,照着学生自己的画来理解诗意为突破口。如:看图画,学古文,学偏旁,有效地把画与文字的发展演变渗透其中。 画中题诗,诗中做画 1. 笔墨游戏为引导认识中国画 笔法墨色为根本了解中国画,诗词歌赋为穿插感悟中国画。 教学中,先找一个小桶,滴上几滴墨,待其晕染开来的同时用宣纸浸渍,迅速提出来,放到画粘上,半干时举起来放到玻璃窗上或面对阳光进行观察,学生立刻惊呼水墨相融的奇妙,感叹中国画神奇的魅力,这就生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 ……此轮绘画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同时,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我校英语教学坚持听说领先、口语先行的原则,深入实施英语口语化教学发展策略。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摸索出 “听说领先,注意交流、轻松学习,乐中求知”的英语教学模式,总结提出了“敢说、乐谈、能演、会唱、善玩、爱写”的 12 字教学法,全力打造英语教学特色,切实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坚持‘听说领先、口语先行’的原则”,可谓得到了英语学习的妙招,向人们 ——徐州市鼓楼区兴北小学英语教学特色 学生认识到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了解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及古诗文的情愫,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墨色变化,让学生感受笔墨情韵,变枯为乐。 2. 掌握临摹手法,激发学习欲望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艺术大师的表现手法。临摹也要有法可变,教师要示范重点,要求学生边临摹边思考边找规律,以此来加深理解。当学生临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来提高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和表现能力,充分体会水墨画写生的乐趣,积累丰富的作画经验。逐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为儿童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3. 融诗词心境,寓临创思路,升华水墨情结,激发创作源泉心境就是指书画时的一种心情状态, 孙 蕾 孩子们超越“冬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会说以至听懂了英语之义。你们着意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让孩子们随风而动,学习的快与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教学七年来,兴北小学的英语教学特色做法如下。 校园文化营造语境 营造浓厚的英语教学氛围,学校的廊体文化、校园内各种标识、文化墙等均以英语为特色,其中英语文化长廊中的“趣味阅读、中西方节日文化通览、英语祝福语、英语音乐欣赏、英语故事阅读、英语诗歌、英语谚语”等成了校园别样的风景线。一楼廊体是用卡通图片呈现一二年级 是由师生手工制作的图片、单词和以花色画框为主的英语知识,小学生最实用的英语语法口诀和学习词句的方法等。三楼廊体为英语写作知识、范文、西方节日等以及师生手工制作的温馨英语提示语。楼梯文化则是学校组织的英语活动照片。每个班级墙面的软木板上都有师生共同创作的英语文化墙,课间经常会看到学生们驻足在各班的文化墙下饶有兴趣地观赏、诵读。 我个人认为,要想高效优质地学好一门外语,语言环境是极其重要。有一例证能说明语言环境的重要作用,去年我同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要给学生一滴水,你要拥有一桶水”,教师是教育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讲究的是一种意境 , 绘画不是狂躁的事情,一定要心静,才会体会心境意境。笔者认为,临亦创,创亦临,即“临创结合”。小学生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作画无拘无束,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翅膀。作为教师,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必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启发引导学生创作出符合儿童的时代朝气并充满活力的优秀水墨作品。每一张画、每一张笑脸和每一次的努力,无不体现了对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升华与提高。 为诗动情,意境诗画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以说,诗词与书画的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指中国画上往往有题跋诗词 , 读好的诗词就好比在欣赏一幅好的水墨画卷,短令如小幅,中调如立轴,而长调则当然是长卷了。说好的诗词如同一幅写意水墨画,是因为它能够产生水墨画所带给人们的意境感受。学生学习的英语音标、字母、Chant 等内容为主。二楼廊体的关键人物,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在现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当代教师,不仅自身修养素质,教学水平能力德才兼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能力,一颗积极向上的内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中国古诗词、中国画都是以少寓多、以繁寓简,依“虽出人工宛若天成”来作为自己最鲜明的审美特征。诗家往往主张写诗就在于“不著一字”而“得风流”。画家则提倡造型“以少胜多”“含意不尽”。诗家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练句“推敲”之功。画家则有“五日一石,十日一水”之力。无论是中国古诗词还是中国画,它们都强调在一片虚淡、微茫之中,营造出含意不尽的无穷妙境,它们之间的这种相通性,造就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以诗作画的闲情,为画题诗的逸致。于是,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青岛莱芜一路小学 8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ef16d8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