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咏史

时间:2022-03-20 13:17: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四、咏史

【学习要点提示】

1.联系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 2.具体分析该诗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背诵这首诗。 【作品背景介绍】

该诗写于清朝道光五年12月(公元18261月)。当时,龚自珍为母丁忧,客居江苏昆山一带,面对官场的腐败污浊和士林的喑哑,深有感既,便写下了这首讽刺现实的《咏史》诗。

【相关网址链接】 龚自珍的生平与创作

【作家作品汇评】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自珍性为所欲为认詄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之思,其文辞犿诡连俶,当时之人弗善也。„„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 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此诗题为“咏史”,自是抨击现实。所抨击者,不仅在于时政,而更在于世风、士风和学风。“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其思想深度,亦前所未有。 3.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

龚自珍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他的许多诗,是一种“清议”即政治、社会批评的形式,他是以政论作诗的。但他并不是以议论为诗,使诗概念化,而只是以诗“箸议”。它们是这样一些诗:饱含社会历史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政治意义,但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具体地、详细地描写现实政治事件,而只是把现实政治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指出问题,发抒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这些诗主要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少数篇章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

【思想内容概括】

该诗以讽刺笔法描绘封建上层社会人们苟且偷安、阿谀逢迎、追名逐利的恶劣风气,露了清王朝统治的腐败和黑暗,表现了诗人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大胆针砭社会现实的勇气。 诗一开始,作者就用辛辣的笔墨描述了东南一带的上层社会:达官贵人都沉溺在个人恩怨中,奸商操纵着国家经济命脉,不学无术的纨袴子弟则把持着国家权力,而读书人都害怕文字狱只顾埋头著书活命。最后,作者笔锋一转,以田横五百壮士义不降汉为鉴,呼吁:田横手下的五百义士哪去了?难道都跑到汉朝封侯享乐去了吗?言外之意,当年田横手下还有五百义士,如今社会上的读书人却都默默忍受朝廷的腐败,苟且偷生,不敢伸张正义,从而提醒文人:要有读书人的气节,不要只顾名利不顾大义,表达出自己迫切希望救国人才涌现的愿望。

艺术特色举要】

首先,诗中描摹社会黑暗生动深刻,表达感情极富批判性和鼓动性。龚自珍的诗主要是




围绕政治抒发感慨,基本倾向是重意而多陈述笔墨。他自尊自信,傲岸不羁,颇似李白,有一些“横霸”之气。他平视一切,常常向统治者指手画脚:他敢指责社会“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认为“万马齐喑究可哀”,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这些超出庸俗士夫之上而不容于封建之世的思想个性,显示出龚自珍的独特面貌与价值。

其次,龚自珍的诗基本不出旧体范围,也可以看出前代一些作家的影响,但他吸收前人的滋养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路数。作为一种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抒发情感的诗歌体式,“咏史”诗最早始于东汉班固,汉魏以后多有人沿用。龚自珍用旧瓶装新酒,给予这一传统形式以新的含义:沿用咏史诗的形式借古讽今,又采用了七律诗的体制,从而更加含蓄委婉但又辛辣犀利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批判讽刺中含有对新时代和正义的期待,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特殊性。

思考练习

" 一、龚自珍是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面对封建社会的腐败,他强烈呼吁社会人才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反复吟咏课文,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诗以东南一带上层社会生活为背景,从现实感慨出发,以历史故事为映衬,对腐败的社会上层进行了愤怒地批判,强烈呼吁人们不要只顾名利、不顾国家民族大计,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

" 二、诗中写到了现实中的哪几种人?诗人从正面肯定了哪些人? 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到了现实中的三类人:一类是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牢盆狎客”即盐官盐商等;一类是“团扇才人”,即不学无术而身居朝廷要职的纨绔子弟;一类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知识分子。而诗人从正面肯定的却是“田横五百人”那样宁死不屈的正义人士。 "

" 三、结合课文及已学过的《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和《病梅馆记》等作品,谈谈龚自珍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启蒙者,针对明清以来统治者用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手段,对人才进行笼络加高压的策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江、浙之梅皆病”知识分子“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万马齐喑”的局面,龚自珍感到极大的悲哀和愤怒。他质问:“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亲自“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希望自己“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

由此可以看出,龚自珍对当时朝廷迫害知识分子、使广大知识分子思想保守僵化,一头钻进故纸堆的状况十分不满。为此,他一方面希望朝廷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呼吁广大知识分子挺身而出,以民族国家大计为重,伸张正义,不要和腐败透顶的社会名流们同流合污,做“通经致用”的人才。 " " 四、“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是什么意思?谈谈你对这一联诗的认识和看法。 这联诗的大意是说:文人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招来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也只是为了糊口而已,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状态。明清两代屡兴文字狱,大量




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他们埋头著书,只是为了自己的糊口生计,不想或不敢追求真理。作者是清代后期的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现在,国家空前重视知识分子问题,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待遇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社会也为知识分子发表言论、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知识分子应全身心投身到国家建设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15792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