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盘点2013年热词:高大上 土豪 不明觉厉 即将挥别的2013年,一大波网络流行语再次来袭:十八大后“舌尖上的浪费”逐渐减少;“光盘行动”带来了一股节俭风。这一年,有人“喜大普奔”,有人“累觉不爱”我们的纠结和焦虑在词语中得到“舒慰”,新的希望在温故中重新燃起。如美国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就是隐喻”,网络热词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和棱角、社会的世相和百态、民众的情绪和智慧、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旧词新用 更显“国际范儿” 今年网络热词有啥新特点?纵观这些“各领风骚”的词汇,不难发现,它们或旧词新用,或长句浓缩,但理解难度加大;而这些热词的传播范围也更广,不仅国内热闹,更引世界围观。 遇见“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物时,“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觉得很厉害);开玩笑的时候“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惊讶的时候“我伙呆”(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忧伤的时候“累觉不爱”(很累,觉得不会再爱了)这些词有的是互联网的语言狂欢,有的则蕴含无奈与自嘲的意味,而越来越精练的词汇却反映了当代快餐文化的特性。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在花样繁多、更新换代加快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简洁精练就成了要素之一。“网络流行语的演变越来也越符合快餐文化特性,网友开始将很长的句子尽可能简化,简化到不熟悉网络的人会觉得这个词语莫名其妙。”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咨询专家周小燕说。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尔弘认为,“年度字词”可以说记录了社会万象、世事民情。不论怎样,这些词语都是人们语言方式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网络热词显然更具“国际范儿”:“土豪”(tu hao)登上了《纽约时报》,并且被BBC报道,而“大妈”(da ma)则有望与之“携手”,共同在2014年被收录进入《牛津英语词典》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契机,也是中华文化具有越来越大影响力、寻求认同感的过程。 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说:“互联网的发展为不同语言之间架设了一座桥,让西方能够看到中国文化更多的侧面。” 网络世界 装点得一派热闹 尽管今年,许多网络热词让人“不明觉厉”,但这些新语依旧犀利、新锐、有趣,亦紧贴时代潮流,与时事息息相关。 今年最火的词,莫过于“土豪”,国人对“土豪”,既冷嘲热讽骂,又羡慕嫉妒恨。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长江看来,“土豪”的火热,恰恰与这种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有关,“网民调侃、讽刺的对象不仅是土豪,更是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与贫富差距的现状。” “对土豪的嘲讽本身就是一种建设性力量,促使国人减少对物质的盲目崇拜,提高精神文化修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补充。 回忆近一两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也许已经不再是一个个长句子似的新闻标题,而是只有寥寥数字的词语—“十面霾伏”当空,“屌丝”自嘲,“光盘行动”深入人心,“好声音”的坚持梦想余温未退,“爸爸去哪儿”的温馨亲情闪亮登场,更有层出不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浓缩词语把网络世界装点得一派热闹。 正如资深媒体人袁跃兴所说,“从网络流行的热词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生活的镜像,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应社会的神经”,网络热词记录下了我们的沉思以及时代生活的点 滴。人们借由简洁俏皮、调侃戏谑的词语表现适度的无奈和愤怒,用一个个幽默的隐喻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 热词源于 真实多变生活 给力、山寨、雷人、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那么这些新词,究竟从何而来?又缘何如此风靡? 追根溯源,多样、变化的现实生活是互联网热词生发的土壤。2010年以来,大蒜、生姜价格一路暴涨,“蒜你狠”、“姜你军”等新词由此产生。“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有新生时代烙印的心理特征陆续显现,但在现有语言中根本找不到适合的表达词汇,一些特定的网络热词由此进入现实的社交世界。”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胡翼青说,“就像人艰不拆,你能在现有汉语中找到表达类似情感更准确的词吗?” 而新媒体时代,传播平台的多元、高速,是词汇表刷新的最大助力。2009年微博横空出世,作家、语词收藏人黄集伟将它看作为“即时信息分享系统”,推动网络语言驶进发展快车道。网络热词的传播不再拘泥于博客、论坛、贴吧等“小地盘”,而进入了全民关注的“大操场”。之后,人人、微信等相继诞生并广受热捧,笔记本、智能机、Ipad成为青年人的“新三大件”,每个人都是造词人和传诵者,新鲜表达层出不穷,网友笑称“网上方一瞬,热词已千里”。 透过小小的热词,也足以窥见民众的大智慧和大幽默。如“喜大普奔”,糅合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常用词,生动表达了极度的激动之情。“这反映出国人在使用汉语词汇时较以往更加活泼诙谐、开拓创新,同时也意味着主流媒体话语的民主化,话语权利走向平等与对称。”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周洪波说。 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新语频频走出国门,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统计,自1994年起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以5%-20%的贡献比例独占鳌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魏崇新认为,这根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当更多英语使用者来到中国或在生活中与中国密切接触时,中英互相渗透便是自然趋势。” 呼唤更多 积极正能量热词 在全球互联的网络时代,网络流行语并非中国独有,而在各国流行。德国青年组词“水平凌波舞(Niveaulimbo)”,寓意“越来越糟”;美国学生创造“数码囚禁(Digitally Grounded)”,形容“受到家长惩罚、无法接触网络”的状态;而在日本,“原来如此,不是么”句式的使用频率,和中国网友的“神马都是浮云”不相上下 带有“非主流”色彩的网络热词成为主流,有人担忧会冲击严肃的语言环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不以为然,“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也表示:“不用替网上的新词语操心,有些词现在很火,两周后可能就没了踪影。像原来用数字表达意思,88是拜拜,520是我爱你,在90后、00后看来是老土。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 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如今,中国在影响世界,世界在关注中国。我们对外“出口”汉语,已不局限于Pipa(琵琶)、Erhu (二胡)等传统文化,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主席保罗·帕亚克认为,中文作为英语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其影响力在整个21世纪将会一直持续。此时,我们要思考,中国应当向世界展示、贡献怎样的文化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cf35874afe04a1b071deea.html